top of page

陳建北談游本寬


在台北市立美館展出的《影像構成展》。照片提供:游本寬。


觀看游本寬從1988年《影像構成展》起,經過《真假之間》到最近《法國椅子在台灣》等展覽作品,我認為作者不但是透過他的眼睛,延伸照相機的鏡頭,去呈現出周遭生活所發生的種種現象,並以非常個人化的影像語言,細膩及明確的將他的理念及意涵,透過作品讓我們知道他的內在世界;同時,觀眾也可以看到作者試著透過攝影的方式,做某些呈現形式上的突破。


例如,在《影像構成展》中,所呈現的是組件式的影像,在這系列展中,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到游老師採取幾種不同的表現方法,一為同質中的變化;另一為同質與異質的變化。比如說,在<紅鶯鼓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局部或片段描寫庭園的景緻;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兩組影像,例如:一位身著紅衣藍裙的少女,背對著我們,呈現出不同的肢體語言。有趣的是,她跟作品中唯一的古典裸女雕像,造成一種非常微妙的對話。而在同質中我們又看到那些庭園景緻的影像,彷彿作者也在這同質中找尋一些細微的變遷;如速度、光影或者是在同一影像中看到更多的細節。上述種種,其實已勾勒出游老師的(影像)本質及其內在世界。


<紅鶯鼓翅>.《影像構成展》系列。照片提供:游本寬。


從游老師的作品中,觀眾可以看出他善感、浪漫、古典的本質和帶點憂鬱的氣質,也因為這樣的特質,我們發現他在按快門的那一剎那,不但呈現出個人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對應,也呈現出他對外在世界的看法。他的作品有時候像一篇散文,帶著你悠遊那閒情逸致的世界;有時候像一首詩,引發起觀眾無限的遐思;但有時候,卻如一針見血般地把個人對社會的一些批判及質疑,非常犀利的呈現於我們眼前。


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事實上與土地是不可分的。早年在美國的游本寬先生,是如同遊子般的捕捉他周遭所看見的人、事、物,但是那些還是與他本身不可分,也因為如此,他的妻子、子女不斷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這種情況在美術史上是很常見的,二十世紀初的大師,如:墨底尼安里、畢卡索、甚至思鄉情切的夏卡爾。在《影像構成展》中,有一件題名為<十九幅光的作品>是不容我們忽視的,因為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有意識地不願意自己缺席,而將他自己的影子留於這件作品不同場景中,然而,這些影子通常會居於構圖中一個非常扼要的位置。這樣的情況再一次出現另一個作品<水果照片>中,兩者間的差異在於後者更專注於一種觀念的呈現。相較於1999年《法國椅子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照片當中的椅子,其線條呈現是那麼西方、典雅,同時又那麼有「教養」,完全有別於一個處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台灣,那種生氣蓬勃,帶點蠻荒氣息的台灣。而有趣的是,1988年的<十九幅光的作品>以及<水果照片>,好像預言十一年後的《法國椅子在台灣》會被展出;因為,作者的影子就如同十一年後的法國椅子。在這個作品中我們看到作者依舊保有其本質上的特色,卻更犀利、更批判性的在文化議題的差異上做比較。其實,雖是一把法國椅子,但也透露出一個藝術家本身的另類分身。


陳建北 / 資深藝術家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