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認識我
首頁大頭照_DSC9187.png
游本寬 Ben Yu

     Ben Yu is currently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visual art a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 Taipei, Taiwan.

He is the author of Ben Ba Photo Album(2015),

The Words Around Us: See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 2014 ),

The Latent and the Visible ( 2012 ),

Public Art in Taiwan:Landmarks(2011),

Issues of Fine Art Photography(2003),

The Puppet Bridegroom(2002),

Reading into Taiwan, Part One: Between Real and Unreal: a monograph(2001),

The History of Surrealism In Phot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s(1995),

Ben Yu Photographic Constructions(1990).

    Mr. Yu has exhibited his work internationally in Paris, Berlin, Yokohama, Seoul, Beijing, Shanghai, Philadelphia, New York, and Taiwan. Through the complex juxtapositions of images, Ben’s work explores a visual language that examin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place.    

    He lives and works in Pennsylvania and Taiwan.

創作論述

​創作論述

游本寬1989年初自美返國以來,一直藉由在國內各大學的影像藝術教學和創作發表,推展以消音、靜態影像為主,並結合美術思維的「美術攝影」(Fine Art Photography)創作。

1992年,他首先將Fine Art Photography譯名為「美術攝影」,提出「照像‧造像」的創作觀,並以傳統照片、「攝影藝術書」和影像裝置形式,在多國舉辦展覽,呼應自己所倡導的「美術攝影」。

游本寬的影像,無論是單張或多張複合,常採用繁複的構成、尺寸意義、觀眾參與的意念等,促使觀影活動猶如虛擬的拍照行為。早期著重「觀念藝術」式的拍照,近期則偏向對台灣當代視覺文化的思維,以日常顯現的景觀及其文化產物為內容,持續發表「閱讀台灣」的系列影像。

歷年創作中比較顯著的影像類型如下:

(一)並置的複合影像

將單張照片並置、排組成巨大影像,藉觀看時身體移動所產生的漂浮視點,表現繁複、碎斷的影像記事。代表作品:

  • <蘇珊的日記第三十六頁>(1998),240 × 195 cm
     

  • <周五天氣預報--晴時多雲>(1998),240 × 130 cm
     

  • <真假之間>動物系列(II)(1997),300 × 1500 cm

1004_15.jpg
(二)影像裝置

依表述內容將照片做非平面化的吊掛,呈現多方位視野的影像藝術。代表作有:

  • 將52個猶如“影像磚”的燈箱,砌成一座象徵生活日記本的影像牆 :<家庭照相本,燈箱系列>(1996)。
     

  • <無止境>(1988):以地面的水和天空白雲間做無限轉換的情形為意象,以照片群組成一個靜、動對話的影像空間。同一件作品在2000年重新發表時,則以水中的魚為焦點,透過大型影像輸出的垂釣形式,呈現濃郁的趣味性空間。
     

  • <懷特兄弟>(1990):將十來張雲朵及腳踏車照片裱褙在透明的長膠膜內,然後懸浮在展場上空。
     

  • 在密閉空間內,由三部連續自播的幻燈機,加上擴音的機械音效,交錯成:<法國椅子在台灣──觀光旅遊系列>幻燈影像裝置。
     

  • <真假之間>投影裝置(1998,2001):將一系列有關台灣環境的影像,持續地投射在壁上的凹洞或空箱內。
     

  • 2004年Co4展中,以兩張一個樓高的巨幅影像包夾出一塊似cheese cake型的三角立體造形,中間隨意堆砌著帶本位意含的「在地紙箱」,並在上面連續地投映《真假之間》系列影像,暗徵台灣慣有眾多、物超所值的口氣。至於仿製外來糕點造形的省思是:廣納入口之後,緊縮出口的自限。

yu01.jpg
(三)「觀念攝影」

理論上,「觀念攝影」不是攝影史中既定的風格名詞,它所指的是:觀念藝術家以攝影術為主要工具(尤其是經由拍照),表現或記錄個人觀念的方式。「觀念攝影」不以表現傳統攝影特質為主,而著重在檢視攝影的本質思維,例如︰不同期的《家庭照相簿》和《法國椅子在台灣》系列,便是藉由現實生活中,明信片和觀光照片影像基模,所呈想的影像藝術形式。除此之外,還有以下的例子:
 

  • <十九幅光的作品>(1988):作者在展場地面上鋪置了十八張有黑色倒影的自拍照,然後配合現場燈光投射在觀眾背後所造成「第十九個黑影」的現象,論述個人對PHOTO-GRAPHY「光性書寫」的另類思索。
     

  • <水果照片>(1990):一組以水果為演員的表演紀錄照片。
     

  • <有關於高更>(1989):將高更名畫中的影像挪用、轉印在個人照片裡。
     

  • 《法國椅子在台灣──觀光旅遊系列》(1997-99),將一把由法國進口的椅子,放置在台灣各個角落拍照。然後再把這些類似旅遊照片的結果送回椅子原產地——法國展出。整件作品,除照片結果的圖像意義之外,還意圖藉影像在異國間的運送,觸及異域文化的解讀。
     

  • 《法國椅子在台灣,觀光旅遊系列》<鶯歌雨中即景>(1999,2002):將覆蓋有塑膠布椅子的影像,輸出在巨大塑膠帆布上(230 × 365 cm),經由後製材質調侃影像真實的信念。
     

  • 《台灣房子──柏林櫥櫃系列》(2000):將印有台灣房子影像的襯衫請柏林人穿著,然後在每個人的儲衣櫃前拍照。
     

  • 《私人展覽》觀念藝術活動(2003):透過郵寄方式,將作品《真假之間》以及《台灣新郎》兩本精緻的影像集,同時寄給近百位(未曾見過面)的中、外讀者,三個月後再寄回給作者。

1004_02.jpg
(四)「地誌式鏡像」與影像訊息收集

藉由中距離、正面取景以及平面順光等彩色「鏡像」形式,從訊息的概念出發,思索「數量」在藝術中的角色。代表作品有:

  • 閱讀台灣系列之一:《真假之間》動物及肖像系列。
     

  • 閱讀台灣系列之二:《法國椅子在台灣,觀光旅遊系列》。
     

  • 閱讀台灣系列之三:《台灣房子》系列,民舍、商家、宗教建物專題。
     

  • 閱讀台灣系列之四:《永續寶島》、《福爾摩莎公共藝術》系列
     

concept4.jpg
(五)「數位藝術家書本」的形式再思

由於數位印刷術的精進,當代攝影家已能將印刷廠視為另一種傳統暗房的替代場所,讓非單一的「數位複製照片」成為可行。《真假之間》及《台灣新郎》兩本書用採用類似展場照片大小(25 ×38公分)來設計,前者更以折頁形式,將所有的影像串成十八公尺長的「圖象河」。《台灣新郎》則是將圖、文做上下對應,讓翻閱過程如同面對一幕幕紙本話劇般。

個人經歷

現任
  • 政大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學歷
  • 美國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美術攝影碩士(M.F.A.)1988

  • 美國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藝術教育碩士(M.A.)1988
     

經歷
  • 政大傳播學院專任‧特聘教授(2010-2012)、專任教授

  • 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遴選委員」

  • 政大傳播學院專任教授

  • 政大廣告學系系主任

  • 政大傳播學院「數位媒體、資訊整合實驗中心」主任

  •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教授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兼任教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兼任教授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

  • 臺灣藝術大學「跨媒體應用藝術」及「動畫多媒體」研究所兼任教授

  • 上海師範大學訪問學人2011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訪問學人(2005-2006)

  • 美國賓州拉斐特學院(Lafayette College)駐校藝術家(2005)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訪問學人(1999-2000)

  • 「國立臺灣美術館」美術品攝影類典藏委員、諮詢委員

  • 「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品攝影類典藏委員

  •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研究典藏組審議委員

  • 《現代美術學報》(臺北市立美術館)學術委員

  • 《T-photo攝影雜誌》編輯委員

  • 《Image攝影雜誌》專欄編輯

  • 視丘「影像空間」展覽策劃人

  •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祕書長(10年)

  • 第一屆臺北攝影節總幹事

  • 消費者基金會「媒體消費委員會」委員
     

個展
  • 2022《既遠又近……》一時個展 / 台北「游宅」八樓星光,萬華「心起町」藝術空間高雄「On The Road 」影像空間,
                 霧峰「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台南「8又二分之一」,台南「崑山科技大學」,花蓮「東華大學」,
                 台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 2018《動·風景》照片裝置 / 2018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中正紀念堂

  • 2017<老闆!老闆?摩鐵——>照片裝置 / 2017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

  • 2016《黑白攝影》/ 2016台北國際攝影節「師輩秀」,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 2015《五九老爸的相簿》/ 2015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

  • 2014《鏡話‧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 / 2014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

  • 2013《台灣水塔》/《臺北聲音‧臺北故事:聲音藝術家的回顧》音樂會暨影像裝置展,台灣音樂館

  • 2013《遮公掩音》游本寬個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 2012 -13《游潛兼行露》游本寬一日「藝術快閃」,臺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臺南「活石藝術空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 2011《東看‧西想──游本寬「編導式攝影」》,上海師範大學藝廊

  • 2011《潛‧露──2011游本寬個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 2010《真假之間──「永續寶島」》/《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臺北,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 2009《真假之間──「信仰篇」》影像裝置 /《講‧述兩岸當代藝術展》,國立臺灣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 2008《台灣百貨店》/《亞洲視覺設計大觀》,藝術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

  • 2008《台灣水塔》/《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山西

  • 2008《台灣圍牆》影像裝置 / 《不設防城市──建築與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8《台灣公共藝術──地標篇》影像裝置 /《非20℃──台灣當代藝術中的『常溫』影像展》,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7《台灣房子──色彩篇》/《築‧影》攝影名家四聯展

  • 2005《臺灣新郎》/《限制的自由──台灣當今藝術》,美國,賓州,The Grossman Gallery

  • 2003《私人展覽》觀念藝術活動

  • 2002《臺灣新郎》攝影展,台北,政治大學藝文中心

  • 2002《臺灣房子──民宅系列》/《臺灣辛美學》,臺北,觀想藝廊、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 2002《臺灣新郎》/《跨文化視野》,美國,賓州 Southern Alleghenies Museum of Art, Altoona, Johnstown, and Ligonier Valley三地巡迥展

  • 2002《法國椅子在台灣》,美國,費城,彭畫廊

  • 2001《回憶與再現──游本寬1988-1999大影像作品展》,台北,政大藝文中心

  • 2001《閱讀台灣,1212》,新竹,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 2000《台灣房子在柏林》影像裝置,德國柏林 Forderkoje 藝術空間

  • 1999《法國椅子在台灣》,臺北,伊通公園

  • 1990《影像構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中,省立美術館

  • 1988《龍的視野》,美國,俄亥俄大學Seigfried藝廊

  • 1987《Made in Taiwan》,美國,俄亥俄大學研究生藝廊

  • 1985《城市獵人》,英國,GREYLANDS學院

  • 1984《游本寬首次攝影個展》,臺北,美國文化中心
     

聯展
  • 2018《不可思議的生活》,臺北,爵士攝影藝廊

  • 2017《砥礪六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視傳設計系 創系60週年慶校友聯展,汐止,人文遠雄博物館 展覽2館

  • 2017《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視傳設計系創系60週年慶校友聯展》,台北松菸,壹號倉庫

  • 2017《TAIWAN ANNUAL—— 2017台灣當代一年展》,臺北圓山,花博爭艷館

  • 2016 《快拍慢想:編導式攝影的社會光譜》,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16 《綿綿若存:新進典藏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13《藝術家聯展》,大趨勢

  • 2013《斜面連結──典藏展實驗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13《25週年,團團圓圓聯展》,臺北,伊通公園

  • 2012《2012台北攝影節──影像新視界》,台北,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2012《未來通行証》,北京,今日美術館

  • 2011《保庇‧保庇──當下描述》,臺北,大趨勢畫廊

  • 2011《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11《臺灣影──當代影像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 2011《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教師美展》,北教大第一展示中心

  • 2010《第十四屆桃城美展》評審委員邀請展,嘉義市文化局

  • 2010《苗栗縣99年度苗栗美展》評審委員邀請展,苗栗縣文化局

  • 2010《攝影鬥陣》,臺北,臺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 2009《Photo Taipei 2009》,臺北,六福皇宮

  • 2009《2009臺北/平遙攝影文化交流展》,臺北,華山藝文中心

  • 2009《2009 Taiwan Photo Bazaar》,臺北,信義公民會館

  • 2009《非20℃──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常溫』影像展》,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 2008《小甜心──伊通公園二十週年慶》,伊通公園

  • 2008《攝影家的書──世界名家攝影集特展》,臺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 2007《2007府城美展--外遇新天地》

  • 2006《生態.藝術.文化──九九峰生態藝術園區啟動宣示活動》文建會、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6《台北二三:二三觀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6《超-現實 當代影像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6《第六十屆全省美展評審邀請展》,臺中、高雄、新竹

  • 2005《第五十九屆全省美展評審邀請展》,臺中市、高雄市、新竹縣、澎湖縣、桃園縣、雲林縣、彰化縣、高雄縣等文化局

  • 2005《第十七屆全國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北、高雄、花蓮

  • 2005《蓬萊圖鑑──世紀末臺灣歷史意象》,臺北,大趨勢畫廊

  • 2005《二00五關渡英雄誌──臺灣現代美術大展》,關渡美術館,臺北藝術大學

  • 2004《Co4臺灣前衛文件展II──藝術轉近》,板橋,北縣政府行政大樓,文化總會

  • 2004《第七屆CEPA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美國,紐約州水牛城,CEPA藝廊

  • 2004《立異──九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4《熟悉‧陌生:人間閱讀──2004典藏常設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3《時間的刻度──台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桃園,長流美術館

  • 2003《2003千禧之愛──兩岸攝影家聯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臺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臺南市攝影文化會館

  • 2002《磁性書寫II磁性書寫II─光隙掠影/影像在凝視我們》,臺北,伊通公園

  • 2002《爵士二十風華》,臺北,爵士攝影藝廊

  • 2002《幻影天堂──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大趨勢藝術空間

  • 2002《第十六屆全國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北、高雄、花蓮

  • 2002《亞洲超真實生活──臺、日、韓三國攝影聯展》,日本,橫濱,港都藝廊

  • 2002《第六屆CEPA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美國,紐約州水牛城,CEPA藝廊

  • 2002《2002亞洲攝影雙年展》,韓國,漢城Gallery La Mer

  • 2002《尋找未來的樂園》,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當代藝術中心

  • 2001《尋找未來的樂園》,美國,紐約州水牛城,CEPA藝廊

  • 2001《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術節教授聯展》,美術大樓藝廊

  • 2000《第三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國父紀念館

  • 1999《複數元的視野》,北京,中國美術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山美術館、交大藝術中心

  • 1999《臺灣傳統藝術之美》,中原大學

  • 1999《入→ ZOO》,臺北,大未來畫廊

  • 1999《萌芽.生發.激撞》典藏常設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1999《中、歐藝術家「你說.我聽」主題展》,法國,巴黎,碧松現代美術館

  • 1999《第十五屆全國美展》評審邀請展

  • 1998《中、歐藝術家「你說、我聽」主題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1997《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教師作品聯展》,臺北,國父紀念館

  • 1997《第三屆臺南市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南市文化中心

  • 1996《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臺北市立美術館

  • 1996《台灣近代寫實人像攝影展》,臺北,國父紀念館

  • 1996《’96華燈攝影節邀請展》,臺南,華燈藝術中心

  • 1996《第二屆臺南市美展評審邀請展》,臺南市文化中心

  • 1994《真假之間‧游本寬、章光和、陳順築攝影聯展》,臺北,阿普畫廊

  • 1993《花蓮縣「太魯閣風情特展」評審邀請展》,花蓮市文化中心

  • 1992《十一月韓國攝影水平》,韓國,漢城市立美術館

  • 1992《‘92臺北攝影節老、中、青三代聯展》,臺北,恆旭攝影藝廊

  • 1991《‘91台北攝影節老、中、青三代聯展》,臺北,彩虹攝影藝廊

  • 1990《首屆攝影開賣聯展》,臺北,視丘影像空間

  • 1989《重構的照片》,美國 ,費城,LEVEL 3 攝影藝廊

  • 1989《第一藝廊邀請展》,美國,紐約

  • 1983《VIEW-FOUNDER攝影群聯展》,臺北,爵士藝廊

  • 1981《光影流連》,臺北,來來藝廊
     

作品典藏紀綠
  • 2013《遮公掩音》系列三張,私人典藏

  • 2018 《潛‧露》系列十張,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2011《潛‧露》系列五張,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11《東看‧西想》系列八張,上海師範大學

  • 2011《台灣新郎》系列十張,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10《臺灣水塔》系列十張,福建泉州華光攝影藝術學院「郎靜山攝影藝術館」

  • 2009《真假之間──信仰篇》,十六張巨幅照片與影像裝置,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8《臺灣公共藝術──地標篇》,十張巨幅照片與投影裝置,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8<有紅線的風景>,伊通公園,私人典藏

  • 2004 - 5《法國椅子在臺灣》、《臺灣新郎》,美國,紐約州水牛城的第六及七屆《CEPA藝廊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私人典藏

  • 2001<芝加哥地圖C-5>,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0《台灣房子在柏林》衣櫥系列,德國柏林Forderkoje藝術空間

  • 1993<有關於高更>、<蘇珊的日記第三十六頁>及<紅色染料#5>,臺北市立美術館
     

委託策展/策劃
  • 2012《美育》185,「觀‧當代影像」專輯,國家教育研究院

  • 2009「臺灣美術系列──『紀錄攝影』中的文化觀」,國立臺灣美術館
     

研究計劃
  • 2009臺灣「當代攝影家」對影像數位化的互動研究,國科會(2009/08/01-2010/07/31)

  • 2008「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收藏品的現況研究,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06/01-11/31)

  • 2005《美國大學攝影教育在「後攝影」之後的研究》,國科會短期出國研究補助(2005/ 0901—2006/01/31)

  • 1999《美國大學攝影教育的現況研究》,國科會短期出國研究補助(1999/08/01-2000/07/31)
     

會議與期刊論文
  • 2014<手感「超現實」影像的數位觀>,高美館,《藝術認證》,55

  • 2013<臺灣當代業餘攝影中的長、老文化思>《美育雙月刊》,193

  • 2012<數位紀錄照片文獻祭>,高美館,《藝術認證》,32

  • 2012<當代寶島業餘攝影怎麼玩?訪談錄>,《美育雙月刊》,185

  • 2011<臺灣當代攝影論>,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22

  • 2011<「鏡像」的內觀與並置藝術>,《現代美術》,155

  • 2011<看見.台灣.公共.藝術>,國立教育編譯館,《美育雙月刊》182

  • 2011<從照片在「觀念藝術」的角色中試建「觀念攝影」一詞>,《中國攝影》三月刊

  • 2010<臺灣「當代攝影家」對影像數位化的互動研究>,2010中國麗水攝影高端論談

  • 2008<磚瓦、水泥之外>,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137

  • 2008<學拍照?還是學攝影?>國立教育編譯館,《美育雙月刊》162

  • 2008<美國大學攝影教育現況──兼窺探其數位化的未來,國立教育編譯館>,《美育》16

  • 2007<從Adobe「數位影像圖庫」看廣告攝影教育的可能轉向>,第十五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 2005<臺灣大專院校數位攝影教育適應性的觀察與省思>,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8

  • 2004<臺灣大專院校數位攝影教育適應性的觀察與省思>,第十二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 2002<從照片在「觀念藝術」的角色中試建構「觀念攝影」一詞>,《廣告學研究》,11

  • 2002<拍照記錄的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101

  • 2002<從照片在「觀念藝術」的角色中試建構「觀念攝影」一詞>,第十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臺北)

  • 2002<「數位攝影」舊美術的新科技工具?>《美育雙月刊》,125,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 2001<攝影現代化中的「純粹性」審視──以美國「形式主義攝影」到「表現主義攝影」為例,臺北市立美術館,
    ​          《現代美術學報》,4

  • 2001<「科技藝術」數位化的人文省思>,藝術的理性面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 2000<從馬可利的「印度」系列談照片論述>, 《攝影天地》

  • 1999<通俗照片在當代觀念藝術中的角色>, 《攝影天地》

  • 1997<「美術攝影」試論>,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攝影與藝術專題學術研討會(臺北)

  • 1997<從「美術攝影」到捏造美術──以「非常捏造影像展」為例>,臺北巿美術館,《現代美術》73

  • 1997<臺灣近代廣告攝影的影像表現形式研究>,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年會(臺北)

  • 1996<數位影像紀元中的國小攝影教學>,藝術教育的根源省思學術研討會(花蓮師院)

  • 1996<風景攝影導論>,中華攝影教育學會,風景攝影專題學術研討會 (臺北)

  • 1996<臺灣廣告攝影的現況省思>,中華民國廣告年鑑'95-'96,8

  • 1994<超現實主義攝影>,第二屆華人華裔攝影家研討會(中國.珠海)

  • 1994<超現實攝影在雜誌廣告上的應用──《天下》雜誌廣告內容分析研究>,第二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

  • 1993<超現實影像在廣告攝影中的角色探討──以服飾攝影為例>,一九九三中文傳播研討會(臺北)

  • 1992<世界攝影簡史>,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 1992<從「照像」、「造像」中看西方六0年代以後的美術攝影>,省立美術館,《臺灣美術》16

  • 1992<矯飾攝影的縱觀與橫思>,臺北巿美術館,《現代美術》44
     

專書出版
  • 2022《既遠又近 ......》 Near & Far... 

  • 2021《招.術》

  • 2020《口罩風景》

  • 2018《超越影像「此曾在」的二次死亡》

  • 2017《「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

  • 2015《五九老爸的相簿》

  • 2014《鏡話‧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

  • 2012《游潛兼巡露──「攝影鏡像」的內觀哲理與並置藝術》

  • 2011《臺灣公共藝術──地標篇》(政大學術研究出版補助)

  • 2009《手框景.機傳情──政大手機書》 / 政治大學

  • 2009《臺灣美術系列──「紀錄攝影」中的文化觀》/ 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3《美術攝影論思》「藝術論叢」80 / 臺北市立美術館(政大八十週年百本好書)

  • 2002《臺灣新郎──「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 / 教育指導(政大八十週年百本好書)

  • 2001《真假之間,游本寬閱讀臺灣系列之一》/ 交通大學(政大八十週年百本好書)

  • 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 臺北 / 遠流(國科會甲種學術研究獎勵)

  • 1992《影像千秋──世界攝影簡史》 / 基隆市文化中心

  • 1990《游本寬影像構成》
     

翻譯
  • 1997<近代女性主義肖像攝影>,《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攝影與藝術論文集》

  • 1994<六O年代到八O年代的攝影與藝術運動>,《現代美術》54.55

  • 1993<女性主義及其在後現代主義中的地位>,《現代美術》50

  • 1992<新地誌型攝影>,第二屆臺北攝影節專刊
     

社會服務
  • 臺南市美展、苖栗美展、桃園美展、全國大專盃攝影比賽、自然科學博物館、郵政總局、省勞工處、「臺北攝影節」、「華燈攝影節」、新聞評議委員會攝影比賽,吳舜文新聞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及私人企業(尼康、柯達、富士、佳農、柯尼卡、大同、統一、101大樓、新東陽、新光三越)、各縣市攝影學會所舉辦的全國或分區攝影比賽評審。

  •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市美館攝影類申請展、臺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多屆「全國美展」及「全省美展」攝影類、新聞局「金鼎獎」、「高雄獎」、「南瀛獎」、「磺溪美展」、「大墩美展」、「桃城美展」、「洄瀾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

個人經歷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