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鏡話‧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


《鏡話‧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 台北 (2014)


這是一件,文字型的「觀念藝術」攝影作品。


書中藉由隨處可得的「文字風景」影像,來表達作者對臺灣當下政治、情色、生活的觀照;並以文字論述「觀念攝影」的藝術,除此之外,書的整體設計同時也呈現了日常生活的限制感。

由於紙片上的文字是由「人的手(或打字)」,從無到有書寫出來的第一手結果;然而,照片中的文字則是「人透過相機」,採取類似翻拍或數位式影印的手段,所呈現的第二、三手資訊,其中至少掺雜了攝影者、相機和照片等特有媒介的介入,而且各自也都有相當的社會意義。所以,本書刻意將文字、圖象同置在一個畫面,在創作意念上有意衝撞「影像論述」在藝術化中的幾個議題:


首先是:「影像語言,真是一種語言?」──挑戰、玩味了影像創作最原始的盲點。


接著是:如果大眾都相信,「文字」傳達的精準度一向比圖來得較佳些,那麼,


圖文並置在同一畫面,觀者也因而可以讀得更快,有更佳的訊息滿足感嗎?


書中的影像文字內容包括了:流行的俚語式「水臺語」、在地商用的「好臺詞」,加上小部分媒體中的「臺灣人」形象。這些「照像文字」在人文方面的焦點是:顯現了近代臺灣人所寫出來的「臺詞」;而在形式意義上,由於都有意要去映對生活話語的「活」與「動」特質,因此,外貌上大多會先考慮照片對原有世界變動的象徵性或行動感;接著,統整個別影像的飽豔顏色和顯著的造形特質;最後,透過並置方式來彰顯圖象時空的交錯,試帶出「立體派」畫作的青春力動氣息。不過,為了讓每件作品都能表徵在地族群對於語言方面的片段記憶,就算在藝術操作上有照片並置的動作,但個別影像都仍保有自身完整的單獨性。


一張一張的「臺詞」照片,即使有些內容不是人人都能懂的閩南話,但其中確實有令人深思與抒發情感的動能;它是作者對大環境期待的落空、滿意度不足的寫照,一種對搖晃社會眾象嘲諷的藝術包裝。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