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莊靈─逆旅形色>

游本寬


自民國73年「自然與古典的現代觀」以來,莊靈已有整整十年沒有再舉辦過個展了,(期間有V-I0約三次聯展)而多年來他一直長期擔任國家文藝、新聞局金鼎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全國、全省、北高兩市美展等重要獎項的評審。


莊靈來自一個書香且藝術濃郁的家庭,父親莊嚴生前服務於故宮,抗戰時還奉命護送國寶到貴州。家中的小孩從小便和歷代傳世名書有接觸,所以後來哥哥莊喆成為台灣盛名的抽象書畫家,而莊靈和精研中國結的陳夏生女士結婚更是藝壇上的一件大事。


如同許多名攝影家一樣,莊靈很小,初三的時候從父親友人處借得了相機,開始了他的影像之旅,但一直到進大學時才有較深入的研究。此時也受到郎靜山大師的畫意攝影影響,所以會半夜架著腳架拍枯枝月色。退伍後進入台大視聽中心擔任影像工作期間,又是另一次重要的轉捩點。這時一方面來自哥哥相當前衛的美術思想,加上自己大量接觸其他類別的藝術,因此對傳統的畫意攝影有了重新的思維。這段期間工作之餘,他還參加當時極具實驗性的「劇場雜誌」擔任編輯,與其他同好一起出版刊物和從事實驗電影。從民國58年和莊詰同在省立博物館兄弟書影聯展的黑白作品而言,我們除了看到溫馨的照片「家」外,還有以近攝影表現仍帶有畫意的「竹」,而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和美國20世紀初「純粹攝影」(Straight Photoraphy)大師保羅.史川德(Paul Strand)同樣理念的「機械的旋律」——一張機械的局部近照。「機械的旋律」吸引人的地方不單只是在取材上的“不俗”,而是它那潔麗的構圖中還能散發出層層的人文感,而不受限於被攝體本身的原始冷硬。而這種讓萬物都具有散發形貌以外氣息的影像特質,在莊靈往後的作品中就扮演了一大特色。


今年五月底應邀往台中省立美術館展出,莊靈重組了部份舊作品,加上部份從未發表的新作,以自然和都市文薈的方式來呈現。作品以九張“黑山”系列穩重的展開,照片中對聳峻的高山以幾近剪影的手法來統一表現,帶領著觀者在委婉多變的深山中,忽高忽低、遠近交錯的觸摸著大山和其中的石及木。在一陣神靈交會後,影像再延著碧綠溪水流出山谷,接上大洋。而此時又呈現另一系列“泛焦”、非“報導式”強調趣味及中心的“平鋪影像”。這些照片中的草、木、石、水都被均勻的分散每一個方寸上,誰都不是主角,個個都是同一平面上的焦點。


自大陸開放以來,莊靈每年都回去一次,但每次的鏡頭都未以鄉愁或異域的報導來對焦過,取而代之的仍是他那化萬物為「形」與「色」的攝影觀。親朋的後院、蘇州庭園的立牆瓦角,或陰影斜照下的石碑等,在他眼中就是一張張由大筆別及小筆觸精密組成的粉彩圖象。影像中線條或流暢的交匯、或潛溶入另一色塊中,它們都呈現出一種特有的“莊靈氣質” ——文雅謙和的君子風,照片吸引著觀者前進其中,而不是悍然的衝出書面,撞擊你的雙眼,給予幾秒的快感後消影而離去。


莊靈的攝影“現代觀”特別重視近攝的世界,而他的近攝事實上又當是指長鏡頭中的景物壓縮,也是一種傳統畫意中少用的技法,而這類的影像在他的都市系列中尤為顯著。幾何的色塊牆面夾雜著斑駁的文化海報,櫥窗內昂首的模特兒在冰冷的玻璃反射中按不住那孤寂感,緊壓的冷色建築物似乎更使這消沉又添加了幾分靜祥,但這一切都能在一張寫有Love的窗子和另一張暖黃的檯燈照片對應下,被化為陣陣的溫馨和祥和,這恐怕就是莊靈長久以來的攝影氣質吧!


本文發表於 影像雜誌 2期/1994年5月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