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代寶島業餘攝影怎麼玩?訪談錄>

內容設計與訪談摘錄:游本寬


訪談執行:劉明珠


前言


本次訪談潛在楔因來自,年前,臺南沙龍攝影界的資深攝影家老友,在某次閒談中曾提到,當地公教退休人士,因其教育背景、社會經歷的特殊,而對業餘攝影的舊生態造成相當影響一事令人印象深刻。加上,當代主流手機已具拍照功能,而拍照不靠傳統相機早不是什麼新聞,為何在宏偉大自然景觀有限的寶島,消費型的數位相機(含類單眼)多年來卻能前仆後繼的問世?其中不應只是大眾對其外形、功能等,喜新厭舊消費慣性的單純回應。從當下科技發展,傳統媒體界線模糊,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產品,以及數位內容4C媒體匯流趨勢的大環境來看,即使全球(全臺)經濟並非如政宣中那般的穩定、蓬勃,但是,在資深公務人員逢齡便退的熱潮未減、年輕學子在長假中揪團出國遊學風氣也是盛而不衰等現象中,相機、攝影在當下臺灣的社會結構、文化組成裡,究竟扮演何種角色令人好奇。


換句話說,一般庶民除了為特定目的而拍照之外,對成人、業餘的攝影愛好者而言,攝影是一般性的個人嗜好,如集郵、插花般?還是某種藝術研習的流行管道?而這其中,全臺為數眾多公辦、民營、非營利為本的業餘攝影學會又扮演何種角色?它們的相關生態,在島上可有南、北地域性城鄉的差異?為了能稍微了解部分實情,本文特別訪談了幾位曾擔任過全台重要攝影學會的理事長(二任四年),目前在當地頗具代表性,本身也仍積極創作的影友如下:


楊文博 / 台灣省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楊大本 / 台北市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楊雅婷 / 桃園縣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陳英毅 / 台中市攝影學會榮譽顧問

黃其來 / 高雄市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陳敏輝 / 台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

訪題大綱概述:


(一)簡述 貴會成員現況(會員數、性別、年齡、教育及專業背景)


(二)簡述自攝影數位化以來,一般會員、核心幹部的變化


(三)成員視攝影為什麼樣的藝術?


(四)成員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為何?


(五)成員作品發表呈現的方式


(六)成員在影像藝術方面成長的管道和數位科技、網路有關嗎?


訪談結果摘錄與歸納


不是前言的小前言


受訪的諸位「前」理長,白天都有「正事」要幹,助理得花些精力才能將雙方的時間撮合,衷心感謝他們的協助!訪談中,大家所論述的層面事實上都比原設計的內容更廣、也更深,潛露出每個人對攝影、對學會高度關注之情。以下本文謹歸納訪談心得和讀者分享。


(一)各學會實際參與活動的會員人數都遠不及半數,退休族在北部沙龍會的成員中佔相當比例,女性及有科技業背景的成員有增加趨勢。


訪談中得知「台中市攝影學會」有效會員五百餘人、男多於女、年齡20歲至100歲,專業背景非常多樣,從檢調法務人士、醫師、護士、復健師、會計師、工程師、各級學校教師(授)學生、保險經理人、褓姆、餐飲業、建築水電業、照相器材快速沖印業、百貨業、資訊電子業、國際貿易報關行業到退休人士。「台灣省攝影學會」實際繳費會員約一千出頭、30歲以上者占多數、男女約各半,近來女士增加較多。「高雄市攝影學會」兩、三千人中實際參與活動者六、七百人,以3、40歲以上的在職上班族占多數(退休人員少),女性則不到兩成。「台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會員人數九十多人、50歲上者居多、大都是公務人員或教師退休。「桃園縣攝影學會」會員編號三千多實際繳費參與活動者五百多,特色之一是,年輕的會員多為上班族的電子新貴。「台北市攝影學會」則因會員大多來自會內研習班的結業學員,初期入會率很高,但一段時間之後便逐漸流失,現實際繳費者有一千六百多人,但會員編號已多達一萬七八千。


從上列陳述中,可以發現受訪者所屬的會員特質中,除了退休人士佔有相當比例外(「北會」高達四分之一),近年來女性會員的增加亦是普遍現象之一。女性會員之所以增加,北會的榮譽理事長楊大本認為,應該是和數位相機的便利性、網路資訊發達,加上女孩子較會呼朋引伴成群來上課等因素有關。和科技業相鄰的台北、桃園等地區的學會,還有較多相關產業人士參與的特色。


(二)經由網路傳播的科技,絕大部分北、中部的學會都得以招收到更多會員、開授更多的攝影班。攝影數位化的同時,也促使大部分學會的一般會員、核心幹部成員年輕化,甚至女性及科技專業背景者的比例增加。


「台中市攝影學會」榮譽顧問陳英毅歸納出台中核心幹部的特質有:對攝影有興趣、個性開朗、熱心服務、一本「學習、友誼、成長、奉獻」精神,出錢、出力為會員服務等。相信上述的人格特質,在其他學會也有類似性。攝影數位化後,「台灣省攝影學會」的核心幹部中,出現較多「會去學習影像後製」的年輕人及女性成員。幹部年輕化的現象亦可見於「台北市攝影學會」,其部分原因來自於,這些有電腦工程師背景的專業人士在上研習班時,就會被(有計劃的)吸收、培訓為幹部,以利相關會務的發展。「桃園縣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楊雅婷則進一步指出,「網路對社團的生態,絕對有很大的關係」,而她所屬的桃園學會也因為有網站,使科技公司上班的會員在接收資訊方面相行便利。


只是,前述網路大利於會務發展的情形在「台東縣臺東海岸攝影學會」則非如此,由於其成員過往大半是中年的軍公教人員、年輕人少,而攝影數位化後情形依舊。至於核心幹部一直以來都是以35歲以上中、老年為主的「高雄市攝影學會」,在科技新世代中,反因為年輕會員可以從網路上學習、不繳會費而流失。


(三)社區大學不是成人學習攝影的重要管道,各學會成員在攝影方面的成長雖多和當代網路科技相關,但無法完全取代會內開班、教師親授的傳統學習方式。


和其他受訪的幾個學會相似,台東一帶學員成長的管道都以自己會內的開班為主,上網路學習為輔,而其中較特別的是「桃園縣攝影學會」,今年則特別請網路族的達人來開課。「台中市攝影學會」除了外聘學有專精的老師來會內授課之外,自己的「種子教師」更常邀約幹部、同好一起分享、切磋和學習,而其自身的官方網站更和友會連結,即時提供資訊和相互參觀優秀作品。「台灣省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楊文博甚至注意到,由於瀏覽網站容易得到國外資訊,數位科技確實使會員學習管道變得較多元,但是「網上的自習也讓人覺得無從判斷、較無自信、無法肯定學習成果」。楊大本對「網路自習攝影非萬能」的認知亦有類同觀點,並以他在臺北的經驗提出:數位(網路)化的確有利於台北會會員人數增多,但「數位化前、後,會員成長的管道其實都一樣;學員還是以進實體研習班的學習為主」。畢竟,透過網路雖可以學習,但有「實拍問題」時,大都還是會選擇藉由老師來解決,尤其是景點選擇、專題實拍等。


綜合各學會的共同心得可見:攝影數位化、相機普及化,再加網路科技,絕大部分的攝影學會(高雄、台東除外)在開班授課方面變得比以往容易,但也誠如楊雅婷所言:學習需要有小團體、有分享才會更有動力。


(四)業餘、「沙龍」攝影學會是以「攝影藝術生活化為主,不是求純藝術表現」,因此一般會員、年長者,甚至大部分由公教退休的成員,多會視攝影為一種個人生活紀錄或興趣。至於攝影是否可以成為一種「學院式」的創作概念,許多學會都尚在倡導之中。


陳英毅、楊文博、楊雅婷、楊大本、「台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陳敏輝和「高雄市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其才等,在這次的訪談中都提到:會裡的成員大都把攝影當成一種一種興趣、生活記錄(例如,出國時得以拍好照片)等;攝影甚至是一種可有可無、追求技術為主的戶外活動。「攝影創作觀」對很多會內的退休人員來講其實並不太容易;他們大都只想把拍照當成一種興趣,一種到各國去走走時的生活興趣或娛樂。楊文博進一步補充,雖然很多人都有見於「學院人士」對攝影藝術的表現都較著重自己的感覺,而早期的學員並沒有如此的毅力,但是現在年輕學員則漸漸的有此觀念。對於攝影是否為一種藝術創作,「部分老一輩的攝影者,會將其解讀為一種做假的影像,而堅持攝影應是一種真實的影像。」楊雅婷有感的說。


(五)會員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興趣、各式競賽、展出,以及藉此而結識朋友等。


黃其來的經驗是:數位攝影時代,因為會員在家裡即可完成作品而易變成宅男,相對的,也減少參加學會所舉辦的活動,況且高雄的成員中,有事業基礎者,又常把攝影視為一種「以娛樂為主的生活藝術」,所以娛樂、比賽便是會員學習的主要動力。相對於上述現象,「桃園縣攝影學會」會員95%則是因興趣而來,這也和其他學會極相似。


細看各學會成員學習的動力來源,年輕一輩中,不乏是有感於參與人同為攝影的熱愛者,而經由彼此間的鼓勵常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進而大大提昇了學習的動力。至於年紀較大的會員,則著眼於個人退休後可以藉攝影活動而到處遊山玩水兼交朋友。除此之外,楊文博也認同黃其來所言,會員部分的學習動力也來自於對各式比賽活動的參與;他個人視其為一種良性競爭。可見「攝影比賽」是一種學習導向,一種刺激。


深入了解全省各攝影學會參賽面向的實況有:除了每月外拍活動、月賽、特定題材季賽、年度積分排名、月沙龍評比與年度考銜之外,還可以加上學會與各單位或友會共同舉辦的比賽等活動,都直接提供了會員展示作品的機會和舞台。再者,現實生活中,會員如在比賽中得到大獎,將來或許還能成為公辦單位或私人團體的攝影評審,也算是另一種攝影出路的願景。


(六)由於會員在傳統場域展示機會有限,私人或學會的官方網站、部落格等,機動性呈現作品的情形,的確可達到「分享」實效。


受訪的各學會,大多以不同層級的比賽頒榮銜給優勝者,也是內部培養幹部、師資的重要方式。各式比賽之後,各學會也都盡可能的在當地文化中心、藝術館舉辦會員的影展,甚至出版刊物以廣為流傳會員的影像成就。對有能力的學會,例如:「台灣省攝影學會」則進一步舉辦大型的台灣影展、國際沙龍、兩岸交流展等。而「台中市攝影學會」2008/09亦假「國立台灣美術館」與台中市文化局承辦「第三十二屆中華民國攝影團體聯合攝影展覽」暨「第二十八屆中華民國攝影團體聯誼攝影比賽」,提供進階會員發表作品的機會。傳統展場的展示,即使盛況空前也獲影友的稱許,但更常因為現實的檔期限制、經費因素等,學會得做適當篩選、只讓精英者展出。對此,網路時代的方便性的確會讓很多年輕、入門的會員,都選在個人部落格、臉書上發表作品。但一般而言,各式研習、比賽或交流展的照片,都會交由各學會的官方網站統一呈現。


針對會員作品在網路上發表一事,楊大本和其同儕的看法是:網路作品是以「分享」為主,不能算是展覽!只有在實體展場展出者,才會被列入個人展覽的紀錄;更何況,上傳至網路的影像,大都不會是作者最好的作品,因為好作品想留著正式參賽用。至於會員作品的影像特色,內容之外,形式方面「桃園縣攝影學會」在攝影數位化之前曾主推過傳統的黑白影像,但數位化後會員拍攝彩色影像的情形較多,現在則由於「數位黑白暗房」在輸出品質已達到一定水準,因而受到該會某些人的喜愛。


結語


陳英毅肯定的說:「傳統相機已被數位相機所取代!」會員購買相機除經濟因素外,還會有實用性的考量。即使如此,全省業餘的攝影迷,絕大部分都使用相當不錯的中、高階數位相機,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把好工具當成一個基本,而不是夢想」楊文博如此說。楊雅婷個人雖不鼓勵會員初上課就買很高階的器材,但會裡年輕人所用的器材都非常好(可能和個人的工作環境或薪水有關),至於部分年紀稍長的成員,如果是公司主管或企業老闆,在器材選購上更不手軟。


攝影在傳統底片時代,便常被視為一種簡易入門的藝術管道而廣受大眾歡迎,影像數位化後,加上和網路、電訊業的結合,攝影、拍照,尤其是在年輕族群中,實已變成另一種多元的生活形式與另類的溝通實踐,而非侷限於傳統照片藝術的認知,不知道如此大轉變是否也被全省的學會所注意到?


本文發表於 國立教育編譯館,《美育雙月刊》,185期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