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1 《 東看.西想 》 Looking East/Thinking West


 

2011《東看‧西想──游本寬「編導式攝影」》

Looking East/Thinking West


游本寬 展於 上海師範大學藝廊




創作自述


2011年夏末秋初,上海首展的《東看西想》, 將早先同樣採「編導式攝影」手法的兩系列《法國椅子在台灣》(1998~99)和《台灣新郎》(1999 ~ 2005),以左右並置形式, 因時異地重新組成二十來幅作品。 創作過程看似藉當下科技之便,簡易的將舊作底片數位化、並置後再輸出的《東看‧西想》,除深化原有個別影像對異國文化在形貌美學、生活理念的懸異處,以及身處其中的感受之外, 新作裡還醞存著許多有個人自舊品完成以來,對網路、電腦等數位科技急速發展和普及,加上滴水穿牆式的西方感等議題,所提出的進層新文化思慮。也因此,《東看‧西想》事實上是再一次為正處於全球化和歷史拔河的城市──上海展出,以當代文化議題為核心的「觀念藝術」作品。



廣告業界雖說:「科技來自人性」,但當代很多科技產品成功的行銷,卻也不斷的創造出新人性。 近期最顯見例子如蘋果的平板電腦iPad,便以其優秀功能 和亮麗外觀,造成全球搶購風潮。當代熱衷於高科技消費的庶民,雖無需深入了解iPad 如何造成特定產業一面倒的殊像,但針對它那種在不同國度間,以類似「國際語言」效應,快速統整不同文化間舊有的消費與溝通習性一事, 恐怕都樂於高舉雙手為其誓証。以往,社會學者看全球化的問題大多關注在,主流文化過度張顯、強勢壓抑了弱者。只是,近代電訊科技快速縮短未開發國家現代化的時程; 媒體裡,老舊環境前當地人穿著傳統、過時服飾,手持時尚手機愉悅和他方溝通的影像時有所見。除此之外,時髦民主化演變的實例也有,當地人都還弄不清楚的網際社群、社會媒體 ,卻可以快速推翻一個老舊的中東政府。不難想像,高速鐵路車廂內、豪華機場候機室裡,那些自認是高度開發國家的科技人民,透過隨身移動螢幕所見的活生訊息,早讓他們洞察到:當今全球化中的贏家,不見得永遠是過去的主流者。



《東看‧西想》並置中影像左、右邊人造物主角的共同點是:都是某種「真人」的化身;人偶,依人類的形外貌而製做;椅子,為人坐下休息時而設計——有形的四隻(椅)腳更是虛擬的行遍全臺。它們,無論是形似或形變於人,冷峻材質中都有「人」潛在的氣韻。《台灣新郎》系列中的主角——穿著紅色中國傳統新郎服的小人偶,無論是站立在美國賓州內任何的自然或人工環境前, 永遠都是面朝鏡頭、雙手平舉, 顯示對異國文化差異的無奈,以及努力調適的無力感。稍早些的另一系列《法國椅子在台灣》,照片中主角的形態部分也有類似情形;深具法國傳統樣貌的座椅,在臺灣照拍照時,總是無選擇正襟危坐、端正的面朝向觀眾、背向和其自身截然不同的人文環境。雖說圖象藝術裡,藝術家使用具有人象徵性的物件原本就不是什麼新意, 但是,如果把「人」、「物」創作的「觀念」放置在物件原始產地,並藉由州際間實體運送一事,強烈論述全球化中, 各式文化的外銷及觀光客式的認知、國際美學與品味空間的消費議題時, 照片中的象徵物就打破傳統攝影固有的美學。換句話說,即使這些照片中有成熟的鏡像美學和成像形式,但唯有在臺灣拍照的「法國椅子」、以美國為背景的「臺灣新郎」, 藉由照片化身個自回到它們的祖國展出時,攝影原創理念才算得到「最適宜」的表述,也最接近「觀念攝影」的意涵。



「觀念攝影」在中文字意上常被直譯成:攝影作品內容有其明確思維、意念、觀點或俗稱的「觀念」。 但當下部分的學院裡,或專業創作者囗中的「觀念攝影」,其核心精神多是指:藝術家以「觀念藝術」的思維為本質,並藉由攝影術為主要工具(尤其是拍照行舉),表現、記錄非傳統攝影的哲理或美學。 值得討論的是,當代藝術中即使其該特定創作形式,自七0年代以來便為許多創作者所喜愛,卻尚未被藝術史學者公認為一種「有身份」的攝影風格。 即使如此,檢視西方早期自認定是「觀念攝影者」,大多以替代式成像術質疑傳統攝影單格、全階調影像媒材特質,而近代絕大部分的名作則集中以擬真、超高畫質的「數位鏡像」,挑釁影像真實性的本質 。 以「編導式攝影」為例,創作者便是藉由編、導的概念和手法,先在鏡頭前(如拍電影般)佈景後再行拍照, 取代傳統攝影者對臨場對象的「真實擷取」。上述無論哪個年代的「觀念攝影家」都藉由攝影術及其鏡像不斷自問: 「攝影是什麼?」挑戰「攝影可以是什麼?」等「藝術觀念」的問題。



檢視個人過去在「觀念攝影」相關的影像代表創作,可見於早期《影像構成》(1988)系列中,以照片為材料的影像裝置<無止境>;一組以水果為演員的表演紀錄照片<水果照片>;將高更名畫挪用、轉印在個人照片裡 <有關於高更> ; 在地面上鋪置了十八張有黑色倒影的自拍照,再以展場燈光投射在觀眾背後造成「第十九個黑影」,針對PHOTO-GRAPHY「光性書寫」的另類論述<十九幅光的作品>等。 接著,1996把個人家居相片以燈箱、雕塑形貌展現的《家庭照相簿》。到了98年《法國椅子在台灣──觀光旅遊系列》, 則首次採用「編導式攝影」手法,將一把由法國進口到臺灣的椅子,放置在全島各個深具地方特色的角落拍照,然後再把這些「旅遊照片」送回椅子的原產地——法國展出。該系列作品除意圖在原有圖象中,顯見兩地文化比較之外,更進一步藉由特定對象在異國間實體的運送,觸及大眾對異域文化的刻版解讀、文化外銷等議題。至於該系列中的<鶯歌雨中即景>,是將雨中覆蓋有塑膠布椅子的影像,特意輸出在巨大塑膠帆布上(230 × 365 cm),以後製材質防水的特性調侃影像真實的信念。2000年《台灣房子──柏林櫥櫃系列》在德國展出時,是以行動藝術和照像紀錄結合的「編導式攝影」;內容是,先將胸前印有當代台灣庶民房子影像的襯衫,請當地柏林人穿著後,再到每個人日常的儲衣櫃前拍照紀錄,讓照片呈現繁複異國文化交疊的訊息。到了2003年,《私人展覽》的「觀念藝術」活動則脫離實質的攝影術,透過郵寄方式,將兩本精緻、大小如正式展品的攝影書《真假之間》和《台灣新郎》同時寄給中、外近百位的觀眾及讀者,任其私密性的閱讀三個月後,再無償的寄回。


《東看‧西想》紅衣人偶、法式座椅舊式的文化紛擾, 先進的飛行器早以其時間壓縮了空間,異國語言方面則大可藉利於網路翻譯, 加上雲端新技和無所不有的Youtube內容, 科技,讓古老「東」、「西」雙方的認知不再是一個遙遠、迥異、雞同鴨講的代名詞 。只是,藝術家身處如此快速變遷、科技至上,回身不視真實的紀元中,創作心智該停泊在有形洲際間?還是盡情放縱於虛擬的網際裡?


看,

雙眼需有成熟的心智為先,否則視而不見;

東方悠久文明,在瞬息萬變的當代世界史中,是否扮演安定的基石力量?


想,

腦得有邏輯因素,否則無異於白日夢;

西方先進的科技是否在當今全球化中獨得先機、永續不止?


游本寬.2011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