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的南臺灣攝影心思——於首屆華燈攝影新人獎前

游本寬 /政治大學廣告系專任副教授


繼成大藝研所之後,台南藝術學院的今夏招生似乎又把台北人的藝術心往南拉了些,也讓更多台灣的藝術學子可以在較清靜、少人工的環境中來思索藝術的總總,這是一個聽起來蠻貼心的訊息,但是相對的,當首次聽到台北藝廊預計在十一月中成立「全臺灣第一家」攝影藝廊於台中時,滿頭的霧水是無法即時的區隔出在台北市已經營多年的四家專業藝廊是「非台灣省」的。由此可見臺北在扮演類似「台灣藝術中原」的角色中,攝影也是難逃脫如此的框架。


台灣執大型攝影活動牛耳的「台北攝影節」,在辛苦經營幾年後,今年也登上了國際級的目標,從許多方面來看,這代表了不少人的努力成果。除此之外,今年能再引起許多圈內人的話題是:「華燈’96攝影節」在台南的同時推出。


因此,觀眾與其在一旁猜測,這其間是否有南、北或中原與地方的相互較勁外,倒不如先讓我們一起為這一群年輕的攝影愛好者鼓掌,感謝他(她)們為豐潤本土的攝影藝術所做的貢獻。


「華燈’96攝影節」雖然是首次舉辦,但卻能以極少的工作人員和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展現出和老大哥「台北攝影節」相類似的內容,這倒是顯著的透露出主辦單位有那份來自如同南台灣豔陽般的決心和辦事效率。也正因如此,即使華燈的文宣看起來不是那麼的豪華,比賽的獎勵也不怎麼誘惑,但仍是有來自全島各地的人參與,使得整個活動顯得更難能可貴。


如同前者的經驗一樣,在多項的活動中,「新人獎」是為許多人,尤其是年青的攝影族群所關注的。然而,在急於細談每一張入選作品的優缺點前,如讓我們先檢視下列的問題,也許反而對台灣整體的攝影文化發展有所幫助。


首先是,華燈要如何建立起一個「南台灣式」的攝影論點,其實也等於是試著創造出一個非屬「大眾」、「官辦」式攝影的美學觀。筆者雖有幸能擔任各級官辦攝影比賽的評審,但卻也常為主辦單位的「普級」或「全民」的同樂目標而苦悶,因為評審時不能以太嚴肅的藝術創作標準來細看而導致從缺太多,如此一來主辦單位的獎金是會發不出去的。除此之外,更不能積極的建議「太前衛」的比賽辦法,因為它們被視為太學院或洋派了。但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即使獎金再高的官辦比賽得獎者,作者本人或作品本身卻不能成為議論的話題,更不用提它們會對台灣的攝影藝術推陳能有甚麼明顯的刻記。


因此,如果官辦的攝影活動是如此的偏向,這些自力救濟的民間比賽就應該更有創意、有理想、有目標。換句話說,讓主辦本身就是一件藝術的活動,它不但可以有特定題材,(例如:男性裸體);更可以選擇參加者(例如:限未婚女性);甚至指定技法(例如:非銀鹽的顯像術)等,而反過來不以行政工作的方便來限定作品的大小、件數及呈現型式。


上述的特定比賽辦法,乍看之下是太單一化了,但它卻是促使參賽作品精化的有效方式。而整個攝影界可以配合的是,在全省各地同時存在幾個具不同特質的比賽,使得台灣攝影的全貌是由數個專精的成果來共組它的多元性。


此次華燈新人獎在比賽辦法中,雖也採用了尺寸、媒材及呈現方式的開放,但從評審過程的錄音中所聽到的,卻都是評審團對參賽者在這方向不成熟的抱怨。由此可見國內的攝影創作者,在試著自我提升從單一的照片拍攝到整體的影像表現過程中,仍有一段很長的學習路。


除此之外,華燈還可以再思考比賽中「公平」與「公開」的問題。因為在現行比賽中最普遍的「多人、多數決法」是否能公平的產生最優秀的作品,從它爭議已久的歷程來看,它是有缺失的。而「華燈新人獎」此次不以決選單一獲獎人的老辦法,而改以「這些人」都具代表性來取代,其實辦法本身就是一個有創意的藝術評審概念。至於公開性的問題,目前最「前衛」的作法雖是公開轉換成文字後的評審錄音,但無論形式是如何的公開,只要是採多人制的評審,讀者都會發現每一位評審人的個性及其對比賽結果的在意程度,往往是影響最後得獎者的要素,而其間在專業學養或藝術認知上的差異反而不是唯一的顧忌。


因此,如有所謂「南台灣的攝影美學觀」,明年華燈就可以大膽的採用單一評審的「個人責任制」,由該人負責全部的評選工作,並設計展出的成果和撰文述說所有的理念。這樣的改變,不但會使得整個活動更具藝術性,而且新的「新人獎」也不會是一昧的在「公平」、「公開」等機械性中打轉。


大體而言,首次華燈新人獎所呈現的面貌和台北得獎者的相似處是:兩邊的與賽者都想做一點不一樣的東西,但又都太集中於視覺上的形式實驗,使得影像最後成了另一種近似於平面設計的完稿,而這樣的情形是同時存在於藝術性或報導性的作品中。至於華燈大多數得獎人的作品張數較台北者少,則是兩者最明顯的差異部份,但這並不表示在台北已推行多年的「系列」或「組」的影像觀念是唯一的創作目標。倒是,如讓我們借鏡一下歐美近幾年來所「流行」的影像觀,攝影的創作似乎又回到單一作品的表現。因此,如何能再創一個有特色、有前瞻的比賽活動,的確是對主辦單位的一大考驗,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樂意見到華燈所跨出的這一大步和其在背後的深遠意義,祝他們有一個穩健的成長。


本文曾刊載於 中國時報/1996年10月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