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影像再造到深入台灣文化

從游本寬的《影像構成》到《真假之間》,再到《法國椅子在臺灣》,可看見他創作歷程的轉變──從早期對美及形式的追求,至後來逐漸轉移為對臺灣文化的深入探討。游本寬早期所學的是設計,之後曾到英國與美國專攻攝影藝術,因此,他所創作的作品或多或少會受到早期所學之影響。


游本寬回國所展的第一件作品是《影像構成》這一系列,我們可以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中,看見游本寬對造型、色彩及形式的重視和技巧之成熟,透過多視點影像的組合,提供觀看著更多的影像角度與可能性;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移動紅點」與「紅色染料」這二件作品,游本寬有趣地運用「紅色」元素來帶領觀看者的視覺移動。


至於《真假之間》這一系列,游本寬則重在對於「存在」的探討。我在猜想,游本寬在從孩子出遊中,他偶然發現到這些假造的動物的存在,因而引發出這一系的創作。游本寬在臺灣的各個角落找尋這些怪誕的生物的存在,他意圖透過這些作品,讓人們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充斥著這些合理與不合理地的生物,人們有意識地將這些生物的存在合理化,或只是隨意地置放在環境中,不管它的存在是合理性與協調性。從這個作品系列中,可以看見游本寬對臺灣文化的用心。


游本寬較近期的作品《法國椅子在臺灣》這一系列,他從觀光客的立場和攝影師的角度探討旅游文化的特質。這一系列的作品可算是游本寬創作生涯的轉折點,它具有「形式」意義與「存在」意義,作品的主要意涵在討論異國觀光客的觀看方法,同時作者也小心翼翼地費思經營畫面之結構與構成。但從這系列中某幾幅作品中可知,其實這件作品在情感因素上,已由一個外人的觀點轉變為游本寬自己的風景照片,他對照片中的背景已存有某些情感,所以在挑選拍攝背景時,游本寬也選擇了政大操場和政大校園附近的景觀。

總而言之,游本寬的作品已從早期重視美學,轉為討論台灣的社會現象與文化,但仍不乏其對美、造型與色彩的嚴格要求。


林芙美 教授 / 台灣藝術學院印刷藝術系 專任教授兼主任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