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常民”們的真實臺灣

兼任攝影師和教育者的游本寬,也影響出一批“游本寬式”的臺灣攝影師們,他們客觀觀察、冷靜對待臺灣人的本土生活,向觀者傳遞真實臺灣的各個片段。在這次分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和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展出的《非20℃─臺灣當代藝術的“常溫”影像展》中,觀者可以感受到這股質樸的風潮。


正如臺灣美術館副館長張仁吉對時代週報記者所說:“通過傳媒挑選出來的‘臺灣’充滿了極端性,從‘升鬥小民’的視線來看的臺灣必然更加真實。”這就是“游本寬們”的價值所在。


時間刻度中的“常民”視角


單看任何一張游本寬的攝影作品,都不會讓你有“驚豔”的感覺。他的視角那麼平淡,也好像未對拍攝物件注入個人情感,光線或許不值得稱道,甚至仿佛連構圖都沒有考慮過。總而言之,它不像是能夠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個展的攝影作品,而更像是某位路過臺灣的遊客偶然發現了某個有意思的對象,隨手按下數碼相機快門的紀念品。時代週報記者也親眼“見識”了游本寬的拍攝手法,那是一個看上去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過程:在行走中發現某個有趣的對象,將挎在右肩的相機拿下來舉到眼前,稍微停頓半秒,哢嚓一下,然後繼續往前走。


近20年來,游本寬也許就是這樣看似隨意但又無比堅持地“發現”著臺灣真實的“常民”生活。所謂“常民”,即是普通人。


“都市沒有美,大都會的藝術是雷同化的。”他這樣說。深圳的很多建築讓他想起東京的某些地方,而北京的局部又貌似另一個國際大都市。游本寬的視線刻意回避著都市,他的相機始終面對占臺灣絕大多部分面積的市鎮鄉村,在這些市鎮鄉村中他又只將焦點對準那些有趣的人造物。“阿里山美,但是那和臺灣人並沒有關係,沒有臺灣人之前它就已經在那裡了。” 游本寬說,“那些有趣的人造物最能夠代表臺灣‘常民’們的審美情趣。”於是在他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雖然只是道路旁的粽子雕塑、火車隧道口的手繪佛像、街頭被偽裝成超大易開罐的水塔,卻能夠感受到創造這些有趣物品的臺灣人的生活態度。這些在不同時間跨度中的臺灣人造物,被游本寬整理歸納,以《臺灣房子》、《臺灣圍牆》、《臺灣公共藝術》之“地標篇”、“肖像篇”、“動物篇”等等展覽呈現出來。


對游本寬的作品,臺灣學者、評論家郭力昕這樣評論:“不少攝影創作者,看到一座公共空間裡的恐龍或其他動物雕塑造型,都會反射性地捕捉幾幅可以形成一種超現實情調的趣味畫面。但是,當這些畫面從不同的地點、構圖與符號意涵,長期被記錄在一個系列裡,它們就不再只是趣味與情調,而是極為準確、深刻地對‘臺灣美學’進行觀看與批評;這些超現實的荒唐詭異場景,集合地成為一種臺灣文化的現實。”


不僅僅只是將焦點集中在“常民”的人造物上,游本寬更希望貼近“常民”視線。“我的照片看上去沒有攝影技巧可言,可以說是在刻意裝傻,裝冷血。我儘量讓照片看上去結構平順,構圖客觀平和,避免特殊光影,不去人為誇張物件”,他形容這麼做的原因是:“就像一條很棒的魚,切一切做成生魚片就上桌了,何必去人為翻炒?”


但其實游本寬的攝影並不是“切一切就上桌”那麼簡單,讓照片看上去無技巧有時比炫技要難。游本寬曾在他的攝影創作論述中提到“地志型攝影”與現實主義攝影師沃克·埃文斯的紀錄影像。當游本寬放棄了早年的攝影技巧和設備,只帶一個鏡頭上路後,在這些“裝傻”、“裝冷血”的照片中,我們確實能夠看到更多類似沃克·埃文斯的真實再現的力量,但和沃克·埃文斯不同的是,游本寬作品中不出現人,只讓人造物和觀眾對話的“刻意”,造成了一種不真實或者超現實的藝術感。


人造物背後的“常民”生活


游本寬鏡頭中的一些臺灣地標已經消失,一些新的地標在不斷出現,有時候一個地方去5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他以此來教育學生,同時也感到記錄的重要:“在都市里,一個國際大師的建築也許要豎立50年100年,而一個小城鎮的地標會轉瞬即逝。現在臺灣很多的記錄作品都是在緬懷已經消失的事物,但我想看看我有生之年有沒有這個慧根,能夠大膽地去看到、記錄下一些可能消失的文化,並以熟悉、親切、似曾相識、共同感的當下觀念去記錄。我也會繼續這樣拍下去。”


當然,記錄人造物或者地標並不是其最終目的所在,這些“物”背後的人和生活才是關鍵。游本寬去過臺灣的很多地方,用臺灣慣用的政治語言就是“跑透透”,甚至有朋友戲言以他和臺灣的深度接觸都可以出來選“立委”,但游本寬所想的是:“真正的臺灣人是怎樣的?”“如何在公共空間中找到臺灣人自己的美感?”


在游本寬眼裡,臺灣“常民”們是如此的可愛:“蓋房子的時候一定是‘斤斤計較’的,自己家地皮上的邊邊角角一定都要蓋到,哪怕最終淪為無法使用的小角落”,“現在建築界流行的混搭風在臺灣市鎮早就可以見到。那些出國旅遊的臺灣人,看到歐洲的建築漂亮,拍了照片回來就讓師傅們按圖施工,結果門面是歐式的,房子後面卻全部是中式的。”


這是拍攝《臺灣房子》時的感受。“臺灣人都用心求美、求異,我很少看到有一模一樣的圍牆,他們都希望能夠做的和鄰居家不一樣,更漂亮,每當發現一個漂亮的圍牆的時候,我就在想,設計圍牆的這家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求異是不是就是藝術家的本質呢?簡直有趣極了!”這是拍攝《臺灣圍牆》時的心理想法。


游本寬這樣歸納臺灣“常民”們的審美特點,那就是豐富、真誠:“這麼多年,我幾乎沒有見到簡潔的‘常民’設計,他們通常認為越豐富即是越美,這種質樸的‘常民’美感和都市美感是截然不同的。”“常民”們的美學觀也讓游本寬對臺灣的未來信心十足:“無論經濟、政治如何惡劣,我在臺灣的公共藝術和家居裝飾看不到任何悲傷。經濟不好的時候,只有藝術家才頹廢,‘常民’們始終是樂觀向美的。”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