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新郎》的參觀心得

開始看的1.2次

由於象徵物(台灣新郎人偶)的意象十分強烈

所以令我在觀展時 反而一直注意正對著影像的 攝影者的位置

或是攝影者 在當下思考攝景時 腦筋裡跑著的思考線路

在每次放置人偶時的動作神情 或是尋找攝影者操偶的痕跡 (感覺像是無趣人 的無聊嗜好)

接下來的觀察

注意到的是 元素上的問題

比方如 畫面上時常會 '啪達'一個正面 直直的大路 定定的放至背景

或是頻繁的出現'彎角

再下來的逐次觀察

會注意到 人偶在畫面上被放置的位置

可能就是想到一些劇場構圖之類的理論

漸漸的更讓我發現

人偶 雖然小 但總是非常清楚

在下一張 下一張地看的時候 老是會先找尋人偶

(元素上的運用 造成機制上的反應)

然後以人偶為中心 再從旁畫面擴散開

才再注意到 美國的生活文化

如果是要表達的內容

在看過展覽後 再閱讀門口的資料

也發現能很清楚的了解 相去不遠

看完台灣新郎之後

再觀看'法國椅子在台灣'才有趣

當我們觀看'台灣新郎'時

下意識會先發現我們熟悉的事物

所以會先發現新郎人偶 並且大部分的焦點會在他身上

相同的 當我觀看'法國椅子在台灣'

一開始還是會先撇的一下 看一看椅子的存在

接著就會不斷的細看背景那些 我熟悉的畫面

心裡還會不斷的說 "哈哈哈 這裡我去過!'

再加上 法國椅子的元素 再固定不過

並且在造型上 又比新郎人偶 穩定許多

我的眼睛幾乎不將他放在眼裡

接下來 便聯想到

對於自己這樣自然的反應

注意到熟悉的事物 熟悉的事物也比較被易於閱讀

而忽略一張和畫面 截然不同的椅子

這樣的反應 和在對待文化差異 有什麼樣的影響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