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新郎」在美國---兼談游本寬近年的影像創作

從《真假之間》開始,攝影藝術家游本寬的創作主題意念,由過去比較純粹的影像形式,轉向對文化題材的興趣。新作《台灣新郎》在創作主題的關切方向上,延續了以《真假之間》、《法國椅子在台灣》為主的幾組影像創作系列作品,將他對文化議題的注視,由客觀的、向外觀看的「台灣經驗」,轉而為融合了主觀與客觀的、對某些美國文化的描繪與個人經驗的自我關照。這一路以來的創作思考與影像發展,讓我見證了游本寬做為一位努力生活的人、與認真創作的藝術家的動人過程:他一方面隨著創作成長,他的創作又隨著生命中更多深刻體驗而愈趨成熟。


在《台灣新郎》之前,以文化議題為創作內容的作品裡,我認為游本寬最精彩的系列,是1986年開始陸續採集影像材料、但在2001年底才集結成冊並推出展覽的《真假之間》。過去也有一些本地的攝影家,零星的拍過類似的題材或概念;但似乎還沒有人以彩色攝影,如此密集而準確的針對台灣社會視覺空間裡的這些極其荒謬、超現實的影像組合,進行地毯式的、有著文化人類學意義的影像符號蒐集。


不少攝影創作者,看到一座公共空間裡的恐龍或其他動物雕塑造型,都會反射性的捕捉幾幅可以形成一種超現實情調的趣味畫面。但是,當這些這些畫面從不同的地點、構圖與符號意涵,長期的被紀錄在一個系列裡時,它們就不再只是趣味與情調,而是極為準確、深刻的對「台灣美學」的觀看與批評能力了;這些超現實的荒唐詭異場景,集合地成為一種台灣文化的現實。充斥在每一幅攝影作品中的假的動物、死的雕塑、「後現代」趣味的廣告看板或佛祖圖像,並不那麼玄秘虛擬,它們其實拼貼出了一個真實的前現代版本的台灣。


到了《法國椅子在台灣》(1997-99),游本寬試著將觀看台灣環境影像的範圍拉大,並且在影像畫面中植入一張代表外來者的椅子,象徵一個進入台灣的西方人抽離的觀看方式。「台灣新郎」則以一個身著傳統新郎紅袍的台灣人偶,置於每一張攝自美國賓州的場景中,代表攝影家本人做為一位美國人的丈夫、身處美國社會與文化環境的狀態。在一個意義上,它似乎剛好與「法國椅子」做了文化位置的對換,但其實情境當然並不這麼單純。「法國椅子」因為沒有一個特定的閱讀台灣文化的方向或動機,因此雖然椅子背後的各個台灣場景,延續著《真假之間》裡熱鬧雜亂的文化景觀或視覺經驗,但是因為不確定「法國椅子」要看什麼(它看文化風景,也看觀光景點),它對「台灣」的閱讀遂比較開放、隨興。


「台灣新郎」沒有這麼輕鬆的心情。從游本寬的《台灣新郎:「編導式攝影」中的紀錄思維》一書中,我們瞭解這「台灣新郎」首先是他個人的生命故事。影像作品中置身賓州的布偶,是作者本人處於美國妻子施凱倫(Karen Serago)的家鄉、與家人目前定居地的替代符號。文化差異、兩地奔波、權力關係、格格不入,這些現實的問題與文化認同上的焦慮,使這位台灣新郎對美國文化經驗的觀看,不可能毫無負擔的隨興之所至,而必然希望掌握焦距準確的、脈絡特定的文化意涵。


施凱倫在《台灣新郎》一書的前言裡認為,此作品的意義超越了對個人經驗之指涉,而是訴說著一種普遍的經驗;並且,在美國中產階級文化不可能只有一種(因地區、族群而面貌眾多)、不可能固定不變的理解下,她認為這組影像也描繪了當前美國社會的變貌。閱讀游本寬的《台灣新郎》,我不甚同意這些說法。做為一位同樣精於攝影語言、且善於論述書寫的作者的妻子,施凱倫在前言文字中,似乎無視於幾個其實在作品中呈現得相當清楚的事實:這位「台灣新郎」並不打算在作品中完全離開(或稱超越)個人特定經驗的再現;這些特定的個人經驗,影像語意清晰準確的訴說著一個身處異文化的疏離感與焦慮,一如他的「美國新娘」在台灣時極可能已先經驗過的類似情境;以及,美國中產文化固然有不同版本,游本寬在此作品中焦距明確地再現的,卻是賓州市郊白人中產階級的代表性文化,這也正是產生此作品中作者之經驗、情緒、與文化議題的特定脈絡。


以我個人對美國市郊白人中產階級生活面貌的瞭解,游本寬的《台灣新郎》裡那些美國中產白人生活與文化場景的描繪,是十分有代表性的。從我個人經驗來自二十年前的美國的這個事實來說,我在此作中倒看不出美國白人郊區文化有何明顯的「變貌」,反而看到了它在景觀與生活方式上的某種一成不變。作者在理論化其攝影創作的論述中,提到「地誌型攝影」與Walker Evans的紀錄影像;若移除人偶與「色彩」的視覺元素,游本寬在此作中的美國影像,確是非常接近Evans的構圖、取景、光線、與Evans鏡頭下之美國文化景觀、甚至於某種「美國性」的—那可是七十年前就已然存在的一種美國狀態了。當然,這些是作者主觀選擇下的影像再現,但《台灣新郎》不是紀實攝影,是個人經驗與文化觀點的呈現,只要它們準確深刻,誰曰不宜?


我同意《台灣新郎》有其在文化議題上的普遍意義:關於文化差異與異國婚姻的諸種困難與辛苦、關於華人在美國中產白人社會裡的格格不入與感覺被矮化(一如影像中侏儒尺寸的「台灣新郎」與人高馬大的美國白人)、關於異國之兩造在文化權力不對等時的內在緊張與焦慮。這些議題,可能是許多其他與作者情境類似者的共通經驗,但是,在這個意義上的普遍性,卻不能被一種雙腳不沾地的「超越個人經驗/特定文化脈絡」的、任意上綱「普遍性意義」的模糊說法,抹殺了前者。這,通常是處於文化優勢或安全位置的人們的提議與說詞。


願意將刻骨銘心的個人生命體驗,做為展現具有一定普遍意義之文化議題的材料與經驗基礎,證明了游本寬是一位誠實面向自己、嚴肅面對藝術之創作者。猶如一本議題豐富、未來性充足的學術研究論著,游本寬的《台灣新郎》,展現了他生活方式與攝影創作的新起點,與繼續發揮此議題的極大空間與可能性。如同斷續累積了十五年的《真假之間》,我十分期待與好奇,多年之後的「台灣新郎」,在這個文化議題上,將會如何生產更加豐沛、深刻的思考與創作。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