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ASKED : SPEECHLESS



口罩風景 MASKED : SPEECHLESS》台北 (2020)



口罩風景

是全球疫情的無言抗爭

是白色主流下的民主與自由感悟




口罩風景自解構


2020 年疫情期間,個人觀察了美國人:在沒有口罩時──全民無助、少量口罩──先禮讓醫護 人員、數量充足時──該不該強迫民眾戴口罩?以及期間所衍生出來的種族不平等爭議社會現 象,歸結出《口罩風景》的創作計劃。


《口罩風景》以「為風景戴上口罩」的想像出發,藉由許許多多具有隔離或阻外象徵的室內外 日常、如同慢慢吞食大自然的黑影景緻、表徵前後相疊、揮之不去的疫情夢魘和黑白種族問題 的書本翻閱形式等等,論述在這期間,向外所見的心境以及朝內有思的感悟。

封城中,家家戶戶門窗緊閉;鎖國下,店面空無一人;交錯的異國店家是疫情全球 化的寫照。過往,白天為物件捆綁的意志,疫居在家最有感;夜晚阻斷不明外物擅 自進入的欄柵,現在無時不是自我保護的符號.........


書中,藉由非單張影像的並置,削弱對象在原始環境中的複現,意圖以此來凸顯新冠狀病毒, 不分區域、人種所造成的生命威脅,全球性的經濟混亂,以及烽火不斷的種族平權爭議等現象。


《口罩風景》看似艷麗色彩的愉悅表象,影像本質上是鬱悶哀沈的扮裝,是疫情控制不住、看 不到終點的情緒寫照。至於貫穿全書彩色的黑陰鬱的影像,則是將現實中彩色的對象,映襯具 有侷限、不自由、非平等的「黑符號」經驗。


翻閱過程中,下拉沒有內容如黑幕的書面,不僅是對疫居無止盡的憤懣吶喊,更是對當代自由、 民主與責任無解的沈鬱困憂。至於書尾留白、沒有內容的頁面,則隱喻了長久以來「白色文化」 的優勢。


游本寛 / 2020/ 初秋


Masked Landscape


Germs circling around in the air,

The mask discourages talking. We can't see clearly or completely

Sight is reduced but anxiety is not!


Wild birds twittering in the backyard My breath is uneasy. In the morning and at dusk,

light and shadows envelope trees like winter clothes.

With time, shadows move slowly across the earth as if sinking into a pond, leaning on feet and knees, rising upward to waist and chest,

then slowly into the nostrils...

Trees and the earth wear masks, Unspeakably depressed, they hide in darkness.


During the 2020 coronavirus pandemic, I wore a mask and experienced a strange loneliness among others. The unspeakable culture of whiteness felt heavy.


Ben YU August 2020







作品分享

口罩風景

窗,不見日 Windows: No Sun


欄,不迎賓 Bars: Not Welcome


門,不進出 Doors: No Entry or Exit


想出去 Wanting to Escape


要繞道 Detour


黑水淹胸 Black Water Drowns the Chest


黑水漫鼻 Black Water Floods the Nose


中斷 Break Apart



關鍵詞

「口罩風景」、「疫居」、「白色文化」、「沉鬱」、「新冠狀病毒」、「種族平權爭議」「攝影藝術」、「彩色照相」、「攝影創作與論述」、「當代影像」



 


不是序言

彩色照像所低吟的平等、多元社會

色彩,看起來像是無所不在,但從未是獨立的存在;總是得依附在物件之上或融入其中。傳統認知中,作品的色彩表現常被視為藝術的天賦或才能,總不像正確的比例、精準形貌的描繪,或一般性的好構圖等,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來加以調教。


看不見色彩的彩色影像


早期的彩色攝影,受到專業幻燈片問市的激勵,誘導了拍攝者關注光、色互動中去突顯高彩度的對象,以及具有正向、喜悦感的色相,尤其是特定文化(像是墨西哥、西藏等)色彩配置上的刻板認知。攝影數位化之後,那些講究快速視覺刺激的彩色影像,則在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下,主導了大眾的品味。

好在彩色攝影藝術發展期間,仍有少數的攝影家延伸了中性紀錄的創作觀,駕馭了現實印象和媒介的特質,大膽採取了「視而不見」的哲思,脫離了色彩對表象的陳述,並遠離過度平化設計的美感。他們讓彩色影像中的顏色,不浮現在造形之外,而是融入在內容之中;更精確的說,觀眾並不會特別注意到自己正在面對一張彩色的影像。除此之外,這個族群的攝影家,更著重於追求對象所屬的文化情境,意圖創造色彩的個人化。我相當認同這樣的彩色攝影觀,因此:

照像時,

我不喜歡刻意突顯色彩,而是力求對象「有色彩的自然存在」;

此外,也著迷於色彩具客觀的暗示,加上熱愛「彩色比黑白更偽裝真實」的辨思。


我的觀察,一般人對色彩的認知,主要來自個人成長的經驗,從居家的裝潢到父母的偏好,潛在、又深遠的影響。更有意思的是,大家也喜歡單一的討論某個顏色,例如:普魯士藍的社會性、印度黃的宗教感等,並且隨機的和書本中散亂的色彩知識做出對應。

至於大眾觀看顏色的方法是:將它和所屬的環境加以區隔;忽略了再怎麼大片的藍天,如果不是處在一個和自身有相當差異的景緻之下,事實上,肉眼是難以看見它的存在。簡單的說,大眾其實也不容易認知到:大自然根本没有單一顏色存在的實情,但是,現實中碰到交通標誌時卻又可以理解,生活要有安全,顏色就必須做出有效的賓主配置,而不是單一的美感考量。總而言之,我很悲觀的認為,由於色彩對很多人而言,常常是因為自己連感覺都講不清楚,所以也不會覺得它是什麼專業。

如果,生活色彩學的第一課可以是:顏色不是固態、單一的對象,而是多元相互的混搭,一般所謂的主要顏色,仍然必須依賴周遭相當的配色。那麼,老師在行有餘力時,就可以進一層試著介紹:

顏色是:光處於某種現實中的特殊情況,是人觀看的情境感!

下課後,走進日常的生活圈,領悟了大自然輕聲細語所分享的:「色彩是多元共存」的現象後,或許會透過反省而關注到,媒體中那些張力很大的單色彩影像,其實是視覺設計上對於真實再現的騙局!果真如此,這些有基礎色彩學概念的人,或許便有機會警覺到:生活中,我們的意識是如何的被個人的主觀、單一媒介的偏見所控制,例如:有色種族問題和其相關文化的認知。

數位彩色照像,

過程看似既簡單、結果又很自然,其實卻遠比黑白成像的一切更令人匪夷所思。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