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

評《攝影飛羽間-野鳥生態攝影的技法與欣賞 》

  • 游本寬 BenYU
  • 2000年11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游本寬 /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專任副教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兼具學術與實用的攝影專業書


周大慶所著的《攝影飛羽間》--野鳥生態攝影的技法與欣賞,和坊間「生態攝影」相關書集不同,本書鎖定單一對象;野鳥,從生態作息知識、拍照技藝和影像美學三大部份,將專業知識透過深入淺出的文筆,配合稀有的中、外圖象,為國人介紹有關鳥的故事。透過本書,即使是拍照的外行人,也可探究許許多多鳥類的生活習性,感受愛鳥人的顛沛情深。


本書對希望能將美麗對象拍照回家的愛鳥群而言,提供了相當實用的拍照知識,例如:相機、鏡頭以及底片選擇,到複雜的曝光問題等,作者以多年實拍經驗,整理成一目了然的數據表格。除此之外,作者也在構圖方面,提供一些基本原則,為一般大眾在通往"拍好照片"的旅程上,有一條便捷的途徑。本書閱讀樂趣首先來自耀眼、精湛影像和流暢文筆的輝映,再者為,作者對旁支、互動性知識所做的巧妙規劃與設計。尤其是將各種拍照技藝的訊息、經驗融合人生觀及專業理念等,以札記輕鬆的形式附屬在各個圖說裡。全書猶如樹枝脈絡狀的文字陳述與安排,的確讓人在每一次翻閱中都有點滴新發現的喜悅。


《攝影飛羽間》全書除了在專業知識方面架構完整之外,書尾還附錄的台灣常見鳥類生息狀態圖表,包括:「台灣野鳥拍攝推薦地點」、「常見鳥餌植物名錄」,甚至「如何在庭院中創造一個野鳥棲息環境」等實用的資訊,讓精美印刷和豐富內文之間,互映成一本愛鳥人的必備手冊。該書對台灣剛啟蒙的賞鳥活動,將會扮演的重要性自不在話下。


為「生態攝影」正名


在國際或國內攝影沙龍協會中,「生態攝影」和「建築攝影」是眾多分類中的項目。它們之所以被獨立,從幾個方面來看自有其道理,例如:在這個兩個領域中所謂的攝影"高手",經常都是指會使用特殊照相器材者。換句話說,相信器材等級經常和"好照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建築攝影」為例,國內高手無論在言談或出版中,都會論及如何藉由特殊鏡頭或者機身輔助,將建築照片的"透視修整"視為極重要的基礎動作;言下之意,凡是有變形的建物照片觀眾就無法辨認,甚至有礙美感判定或有傾斜疑慮般。相類似的情形,「生態攝影」在圖象美學方面,則往往都會將背景模糊、短景深的照片列為上等一流圖象。由此可以明顯看出,這裏所呈現的問題,不是單純的專業認知,而是照片功能的混淆。生態攝影家經常談論的"攝影倫理"是:在非自然的人工環境裡拍攝對象是不道德。事實上,如果從圖鑑的觀點來看,這只是一種較方便、有效的科學取像方式,並不是什麼嚴重殺生行為。相對的,如果攝影家在大自然中利用各種具破壞、殺傷的手法得到不平常的照片,恐怕才是應受口誅筆伐之事。藉由某些"不自然"的記載過程,來為人類提供更多科學知識的例子,早在攝影術初發明時,就有好幾大卷有關於人和動物的紀錄圖鑑。針對上述幾個議題,周大慶則是經由豐富的照片圖例,深度說明野鳥圖鑑和野鳥生態照片間的不同。


《攝影飛羽間》另一可取部分是,對生態、自然風景照片的安排。以往的出版物,經常將這一部分影像單獨列出,但也令人困惑、混淆:生態攝影是否等於構圖和氣氛?廣義來看,任何山川及城市照片都和大地生態相關,只是,這些壯麗或優美的風景圖象,在沒有圖說之下和一般「風景攝影」並無兩樣。對此模糊定帶,周大慶在他的著作裡有不錯的示範,例如:在"純風景照片"週邊安排獨立的野鳥圖鑒,一來說明鳥和風景圖象的關係,二來,也是另一種版面設計和照片應用方面的變化。


對下一本出版的期望


本書在眾多"專業"架構之下,小部分不能完全去除"業餘"牽絆是值得商榷處。例如:作者不能脫俗的要為每一張圖片提供相關的技術資訊:鏡頭尺寸、相機、底片、光圈和快門數值等。表面上,這是個人創作的"簽名"與在場証明,甚至暗示初學者只要參考它們也可以"再製"雷同影像。事實上,拍照片時只要些微的現場距離不同,都能讓影像結果大異。更何況,還有大自然的外在因素,如:光線,或作者所強調的"風向"等影響都遠比設備、技術來的大。再者,「生態攝影」、「野鳥攝影」等應用攝影所建構的特殊美學是:尖銳影像。的確,這是描述野鳥羽毛特色的前提,但似乎也同時將其他影像表現力給捨棄,使好的「生態照片」和科學圖鑑照片沒有明顯界分。換句話說,模糊晃動的影像氣氛,也許仍可以提供給觀者另一種身歷其境感。


在美術編輯方面,本書跨頁、滿版的設計方法,讓翻閱過程帶流暢性是將專業知識"平民化"的成功。親和的閱讀氣氛,常從大小圖片的搭組中浮現。只可惜在某些跨頁上,分線的位置破壞了原本圖象的完美。不過,整體而言上述的諸點仍是實瑕不掩瑜。


最後,作者下一本進階書的架構,或許可以考慮先從生態影像目的談起,到相關知識介紹,最後才是如何藉有形的技術將知識、對象影像化。加強讀者了解攝影是一種思想、知識的表現工具,而不是某種通俗美的再製機器。


本文發表於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國家圖書館編印2000/11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