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攝影是西方在七O年代所形成的表達形式。游本寬在八O末期九O年初,開始以影像作為一種構成的元素,以影像去舖排出一種後設的時間和空間狀態。1987〈下樓梯的杜象〉,就是以樓梯的各種俯瞰角度形成了連續的長方形九格影像拼置;1988〈恐龍下樓梯〉借用恐龍模型局部和各種頭角崢嶸的植物局部而組成連續方格。另有〈十九幅光的作品〉、〈有關於高更〉、〈週五天氣預報:晴時多雲〉等作品,我們都可以看出他的手法是將所拍攝的影像中的符號性抽取出來,進行一種再次的重置而出現新的意涵。
因此1999發表「法國椅子在台灣」、2000「台灣房子」(德國柏林發表)、2001「回憶與再現」、2001「真假之間─閱讀台灣影像系列之一」、2002「台灣新郎」等就十分具有觀看的延續性。「真假之間」拍攝了各種在公園、校園、街道、建築工地、遊樂園所實存的水泥動物、龍雕佛塑的景象,這些生物泥塑或宗教符號的替身,盡責的在環境中扮演人工城市底層,曾企圖向原鄉轉化的一種期待。或是透過編導式攝影,將法國風格椅子突兀的置於車水馬龍的街頭、將小小的新郎布袋戲偶置於西方國家景觀意味十足的環境中──「法國椅子在台灣」、「台灣新郎」系列。
在充滿對比性的被選擇主體和環境之間,充盈著種種台灣文化中既存的裂隙。而這種裂隙是存在於普羅大眾的生活娛樂空間和精英份子的身分認同、文化血源中的實存,在游本寬的影像中自然的被呈現出來。攝影者像是一雙冷觀游離的目光,在種種的現實熱爐中發現矛盾,以略帶幽默表情的親切手法,銳利的將對比製造出來。他選擇的方式,雖然有強烈的構圖或編導手法,但是採取平舖直敘的鏡頭完成一種非主觀性的陳述氛圍,彷彿那些對比是始終在那,他只是將之攝取下來。甚至,就攝影媒材的技術、語彙講究痕跡也被壓抑下來,他讓影像處在一種中性的描述狀態,因此觀者會同時感受到影像未曾脫離生活世界的氛圍。而這是游本寬所關注的,現實世界中實存的文化差異、時代差異的痕跡。
王品驊 / 藝術家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