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念性攝影早期參與者
游本寬對當代台灣攝影界的貢獻在於他回國後,將觀念性攝影的思潮帶回台灣。觀念性攝影在當時並不被台灣攝影圈所重視,但游本寬的作品帶給台灣攝影一個重要的刺激:除了攝影的技巧、美學的判斷與取捨外,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呈現。
觀念攝影風潮緣起於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興起。當時許多藝術作品從傳統藝術行為轉型成以傳達觀念為主旨。有些作品是行動藝術或在一個空間中做視覺化的表演行動,在行動完成後作品也就結束,因此而借重攝影、錄像的形式來保存作品。攝影因為媒材特性和觀念藝術結合,觀念性攝影也因此而興起。於是解開了自19世紀下半攝影術被發明後,攝影與繪畫間的情結。攝影有了獨立而異於繪畫的形式、價值,而在藝術殿堂上搶得一席之地。20世紀的90年代以來,在許多國際大型展覽上,攝影影像作品的當道與這一波轉變有絕對關係。影像成為媒材的選擇來呈現作品。就這些影像來看,並不是純粹視覺性的攝影,而是以觀念為主的呈現,這就是攝影的轉機。
游本寬將這樣的風潮帶回國,也把這樣的觀念帶給許多年輕的攝影家,是台灣觀念攝影風潮早期積極參與者之一。
運用時代技術的先鋒
從游本寬的創作歷程來看,他的作品和時代有密切關係。游本寬的作品經常早人一步來使用當代新興技術與概念。
形式上,他早期的作品多為複合式多族群影像,當時電視正開始有許多同步不同視窗的畫面展現;近期《法國椅子在台灣》、《真假之間》等系列,因為洗印技術和數位影像輸出的進步使得大型攝影作品成為可能,游本寬於是將超大型影像作品帶進國內觀眾的視野。內容上,他從影像組成的空間、視覺元素方面的追求逐漸增加更多對自我存在的反省、人與環境位置之間的探索,可以說為作品的內涵增加了更多的文學性。
攝影界的吟遊詩人
我從游本寬的作品中解讀出他追求視覺影像的史詩效果的企圖心。他試圖將尋常的\普通的(ordinary)視覺經驗以誇張的、戲劇化的手法呈現,這種戲劇性的張力和對於發生事件的詮釋方式有如史詩般的企圖心。期待他在這方面的形式上與內容上,更臻成熟。
陸蓉之 教授 / 知名藝評家
Ko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