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灣房子──色彩篇》
Taiwanese House: Color
游本寬 展於「《築‧影》攝影名家四聯展」,台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台灣房子》色彩篇 展出序言
造形藝術中的顏色元素,很容易脫跳隨身相行的造形,熱情如野台戲上的歌舞女郎,扭腰擺臀就是要吸住觀眾的眼神。然而,影像的文本,卻努力地試將觀者引進它的內容之中。房子外貌,尤其是用色方面,常被比喻為如同人的穿著。只是,衣服是穿在身上,人可以主動走出去秀給他人看,而房子則是站在原地不動,等外人來參觀──是被動的。況且,絕大部分房子更衣、改形的頻率,遠不及一般人換裝的速度。再者,衣服就算能被視為一種移動的「隨行建築」,但仍無法四季皆宜或單一而終身。相形之下,房子外貌卻會猶如三、五十年都不曾更替的老棉襖,任何的決定都得審慎、用心。
《台灣房子》拍攝的過程,個人實無須刻意加重顏色在照片中的角色──它是自然地延伸而至。記得孩童時,左鄰右舍都是水泥灰牆,待大環境改善之後,大夥便不約而同以瓷磚外牆對抗陰溼的水氣,而如有所謂的「台灣色」便在其間醞釀而出。資深的建築師或營造工人,可以輕易從磁磚大小和顏色,判斷出房子的建構年代;顏色永遠是視覺文化中的重要環節。磁磚之外,氣候比較溫朗的台灣中、南部,有較多人使用戶外型油漆來處理房子外觀。靜觀台灣厝近年來,戶外用色方面比較明顯變化是:從原本單純的白色、藍色和深綠色,逐漸轉成較常見於北美地區的高明度膚色及粉綠色,其間偶爾還會出現似北非國家特色的粉橘。面對在地人色彩觀念或品味的快速改變,與其讓自己深墜在「傳統的台灣顏色為何?」而無解,不如退一步試著去洞悉「科技與視訊的無遠弗屆」,接納「舊有地域性的特質,已日趨全球一同的現象」,更讓人十足的會心。
此次精選《台灣房子》系列中,二、三層高,用色或外貌較為凸顯的樓房影像展出。從結構面來看,照片中住家型的房舍大都:上有雨披、下有騎樓──古早以來典型的人和雨水對話模式。至於原本是為便利自己和外人躲雨的公共騎樓,在建物驗收後,打通地方父母官而將其巧妙納成個人室內的現象,早是稀鬆平常的在地社會真實。其實,鏡頭所見的形、色、結構之外,那未曾隨日曬雨淋而斑駁的文化面,小從自家前庭、外牆的綠化──瞧!屋主生活信念和園藝品味;大從鄰、里景觀的一隅──見!個別和群體互動軌跡;再後退些,則觀!外圍車道與鄰近溝渠的設計。
在外看房子、記建築,兩眼實難如望遠鏡頭般:快速穿透前景、直盯建物局部、省略周遭一切,否則,照片和簡潔的商標設計有何兩樣?也因此,似乎成像結果愈接近肉眼經驗時,照片才會成為心智牽動機械的觀照。至於其過程是藉由何種相機,反都不值得掛心。
游本寬,200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