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08《台灣圍牆》影像裝置 Fences



 

2008《台灣圍牆》影像裝置

Fences

游本寬 展於《不設防城市──建築與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圍不住風雨的「台灣圍牆」


粗見展場中的高牆


從較傳統的觀點來看,建築之所以為建築,恐怕是其真實的在土地上被建造起來,然後再依本身量體所演繹出的文化、宗教,甚至政治力量。因此,建築如能有別於雕塑,其中相當成分應來自此種真實性,以及無可取代的存在感。數位紀元中,側思那些捨棄高速頻寬數位訊息,而走進美術館的觀眾,其心裡底層必有相當程度是不滿於「螢幕式藝術」的虛擬。因此,他們或藉由車、或行步前來,用雙眼甚至手來領受藝術中的某些真實。


針對《臺灣圍牆》系列(《不設防城市──藝術中的建築》,2008,「台北市立美術館」)作者從建築的要素中,以「形」和「量體」出發,把一個極簡的「長方形塊體」引喻成現代建築的某個面向,將它從對角切開、調整視覺上的比例,然後微拉出形體間的距離,造成一個狹窄的通道。最後,再將大量深具在地形貌語彙的「臺灣式圍牆」影像,齊整並置在其中較高聳的面牆上。


展場中,兩塊幾何形體所包夾出的窄道,意念上是作者對島上人稠地狹的地理特質,以及處處摩肩擦踵的經驗反芻。生活中,任何形式的通道,是分處於兩邊世界有意互動時的唯一選擇——猶如「橋」的概念。至於橋兩端世界的異同,除因人而異之外,本質上更是個複雜的哲學議題,但觀眾已有備而來!觀者實質走進《台灣圍牆》影像裝置的窄道內時,左、右所見的是有「阻擋」意味的實牆,和大量來自真實環境的矮牆影像。因此,藝術閱讀的過程中如發生身、心的碰撞或拉扯,必定是:「凹陷,卻實存的狹道空間體驗與想像」,和「擬真圍牆照片」所造成的強烈比對。除此之外,《台灣圍牆》簡潔、高聳的外體,對作者而言,更是現代人普遍拒外與內閉的冷寫照。現實生活中,即使圍牆高度不及雙眼,所表露的絕大部分仍是一種「非自由開放」的意念。好在,高牆上所密貼的「臺灣式圍牆」不盡如此!


細看「台灣圍牆」影像


一般建物、房舍的內外牆,其功能不是為遮風擋雨,便是用來支撐其上緣的樓板,或連接各樑柱為一體。但是,和其形貌相似,終年曝露於外的圍牆卻不盡如此。從台灣現行的建築法來看,圍牆屬於主建物以外的「雜項工程」,和水溝、廣告物等隸屬為一。也因此,即使外貌上它不一定非常惹眼,建造時仍須申請建照,否則其結果都是違章。然而,非法圍牆在台灣鄉下卻仍比比皆是。


對非大樓、公寓式的房舍(尤其是獨棟厝)而言,建造過程幾乎都包括圍牆的設計。多年來,台灣隨著自身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在地建築相關的文化與美學,其中,無論是公屬或民有建物的功能,便常見其快速的更異,昨日閒置、養蚊的古老房舍,一夕之間咖啡飄香的情形司空見慣。唯獨相隨於這些建物的圍牆,其社會角色卻依舊大同小異,一來是所有權人範圍的立駐點,二來暗示「由此而後」的私有空間,非任何人可以不請而自來。


古早以前,圍牆的設置是為了阻擋竊賊入侵,因而不但得考慮其高度,並且還刻意在其上緣,加置各種足以嚇阻入侵者的銳利物,例如:玻璃瓶碎塊等。後來,防盜考量演進成通電的電纜圈,甚至加裝了二十四小時錄影的監視器。只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代建物中,再高的圍牆或先進的防盜設施,未必能確保其內之人安全無恙,心理的安撫恐怕才是重點。即使如此,圍牆不論高低,仍被現代人持續的砌立,風雨、烈日下,傳統防盜的功能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內、外、公、私的社會溝通介面;既適宜限制了外人進出,也對內呵護該有的私密。可見,如此一長排「另類家長」的成就,如非沙場上顯耀的將領,也不會是臥地都不見顏面的兵卒。


絕大部分新建築中的圍牆都和主建物一體設計,它們如同新娘身上長白紗的延展,甚至是隨行的嫁妝,視覺上雖主、從有別,但物理距離還不至於前、後斷割。倒是舊社區裡、老街道旁,那些稍有歷史的圍牆,不是和原建物一起領受大環境的書寫,便是脫離原有母體,在新世代中,經由翻修而展露新個性。畢竟,蓋房子有嚴肅的土木結構考量,但是台灣人所重砌的圍牆,卻經常是屋主獨立美學的實踐。


對長期窩在都會、公寓的人而言,路過「台灣式的圍牆」,無論其新、舊、遠、近,其實都會是一種精神上的情趣。它們除了外貌常有驚人之處外,遠眺、面對與回眸的過程,更常讓人情、思澎湃。矮的圍牆,近距離可觀其細部的文化、美學特質;退後一步,則是將眼前的視野合併其背後豐富的生活型態——原本硬實的牆頓時軟化了!只是,面對如此人文的精神行禮,緊靠牆身的軀體仍不得隨性的逾雷池一步。至於微高、但仍足以讓視野隱約穿透的圍牆,倒是合法轉化了個人的好奇與窺看之欲。針對翻越矮牆、合併其後景觀視野的意念表述,作者倒希望當觀者從矮牆的背面望過去時,能細心留意到其後那一排,微凸露的影像,而有所心動。


照片裡或生活中的「台灣圍牆」,雖然圍不住風雨,但無論年邁或正值青壯期,位處建物最前哨的


圍牆, 外觀,展示了屋主的生活品味, 高度,暗示其內之人對所處環境的心態。 圍牆, 由外,產窺看、跨入之欲, 在內,生脫離、外出的夢。


隨性而過的路人、專程造訪的友人,都是由此點與線,銜接、延展出相關的人、地、物情感。


游本寬,2008

コメント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