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伴我攝影成長三十年

游本寬 /政大、實踐教授


到爵士藝廊看展覽,最早得爬上窄窄、微暗的樓梯,改裝後雖然加寬了些、也納入了門市內,但偶爾還是得和來人側身、互讓;認識也好,未曾碰過面者亦無妨,在數不清的日子裡,多少喜歡拍照人的影像心靈,都在這小行徑上和二樓長條形的展廳裡交會。上、下、上、下、又上、又下,從未在意過自己爬梯的次數──只因為,這和到廟裡走走的心境相去不遠;大不同的是,壁上所懸掛的「眾神」面貌一直都在更換──沙龍唯美、學院美術心思、紀錄加寫實、老外大師名作、在地年輕學子的實驗影像……無所不包。


穿梭在這個見證台灣近代攝影發展,極為重要的歷史空間裡,無論是一般的攝影同好、影像專家、文化學者,大多毋需熟識,便會禮貌性的相互點頭致意;喜歡拍照的人,其頭部動作除了不時得靈活的尋找可入鏡的對象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與眾不同之處?恐怕是的!但,如此特殊的現像,似乎也只有在這間老藝廊裡才會看得到。


出國唸書前,這間台灣唯一的攝影藝廊是自己研習影像藝術最重要的場域,多少前輩名家、大師吊掛在這裡的作品,都曾一再鼓舞了年少的我──跨洋取經去。倫敦的攝影家藝廊,在咖啡香加持下的確多了些古老的人文味;紐約、費城、柏林、東京等先進城市裡的攝影藝廊,因有其歷史和藝術大環境的因素,專業氣息自然不在話下,只可惜,這些有時反而會因氣勢逼人,而無法讓人靜靜、平心的看作品。寶島上,隨著經濟條件和藝術知識的成長,台北、台中、台南也先後多了幾家攝影藝廊,但是,東看、西看,好像只有台北八德路上、臺安醫院對面、肉粽名店旁、二樓這個攝影人的空間,讓自己最有回家的「媽媽味」。


鐘聲依舊滴答滴答的流轉,當年那位出國唸攝影的學生,不但早已回國在大專院校任教多年,影像風格也變異了很多,並在舊年曆簿一本一本被丟棄的同時,隱露了他頭上的白髮。漫長歲月中,無論是獨自來、帶學生來、演講應邀來,爬上樓梯、進入展場、瞬間柳暗花明,那再熟悉不過的行進經驗,總是可以讓人因而想通很多攝影‧藝術間層層的困惑。


藝廊裡小姐換了

對面小麵包店換了

隔壁的老鐘錶行換了

附近的大百貨公司換了

傳統暗房濃濃的藥水味換了 在那工作的老朋友離職或調動了


明亮、數位的工作間裡 一部又一部新折封的輸出機進來了

忙碌、不失優雅 不時將最時尚的成品給列印了

影像的科技、藝術在這裡 一如往常又向前進了


三十年了? 多少現代婚姻都撐不了!

站在門市落地玻璃大門前,晃眼而過的車流未曾停歇;身後、二樓展場裡的人流,也沒有什麼散去的意願;「爵士藝廊」(和它的整體企業)一直都在那,等著我們這一群老朋友,帶著更多的新朋友,回家。


本文刊載於 (爵士藝廊三十年慶序)

Comments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