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

「鐵馬攝影情」(中南半島二十八天)

游本寬 /政治大學廣告系專任教授


阿桂自政大畢業後,知道他做了很多和視覺企劃相關工作。前些日子聽到他騎單車自助旅行中南半島時,除了驚訝之外還有更多的好奇。其實,想想他那一身健康的皮膚不多做些戶外活動好像也挺不相適。一般人自助旅行除了是經濟考量之外,實質上也有一份對文化深度體驗的期許。這一次阿桂和朋友前去的中南半島,周遭朋友雖也有過類似自由之行,但乘騎鐵馬可是前所未聞。


旅遊攝影在攝影術初發明時就是重要的影像內容。當時,西方攝影家扛著笨重照相機、操作極為繁瑣的帳篷暗房,即使延途險峻、行逕困難,還是將一批批外域景觀帶回給鄉親。其中,少部分風景明信片形式雖有些實質經濟效應,但卻有更多人是在展示、解說異國情調中,彰顯了經濟能力。於是,早先旅遊影像成了個人全球視野的寶藏;照片類似私人動物園裡的珍奇樣本。旅遊照片的角色隨著傳播科技現代化,當代人不出門也可以對全球各個著名景點有相當程度的觀光印象。看多了同一地點極類似的影像之後,往往讓人誤以曾拜訪過該地。影像的虛擬有時真還叫人咬牙切齒。


阿桂中南半島的旅遊照片,典型明信片影像中,除展現了個人對外域文化、色彩、造形細緻的觀察,並將它們化成精準、亮麗的視覺形式。成串時間軸的影像群,讓人更注目的是那些揉搓人和機器為一,唯有腳踏車才看得到的景緻;大不同於乘坐冷氣豪華大巴士,下車、購物、拍照、離去。不難想像,騎著鐵馬的攝影者,對當地人有一份非文化消費、影像觀光客的親切。這也是為什麼,《中南半島二十八天》中的人像會如此地寬心與自在。畢竟,騎墊上的攝影者是運動家和視覺工作者結合;相機在此不是用來窺視異類景觀的工具,照片也不是影像競賽的獎章。阿桂特殊鐵馬上的人文視野,即使其論述形式如同《國家地理雜誌》般,鏡頭交替於主觀與旁視雙重模式,濃厚人的質感更來自為同行者、愛車的點滴紀錄。這些側錄影像所露現的友誼與關切,事實上是另一種家庭照片的形式。


《中南半島二十八天》是否會引領出一波鐵馬自助旅遊的風潮不得而知,但作者看似恐怖份子外貌的蒙面客劇照背後,所帶出的身體、坐騎工具、觀光與拍照的論述,是足以讓人有另一份不出國、就地旅遊的想像。

Comments


◀︎回上一頁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YouTube
  • 14887640061543238901-512
bottom of page